试论小学德育环境的创设

2017-05-23 00:53◎喻
辽宁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创设育人

◎喻 芳

试论小学德育环境的创设

◎喻 芳

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环境育人”的功效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在所有的育人环境中,德育环境是最重要的环境之一。能够对德育活动构成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了德育环境。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不断优化德育环境,改进创新德育方法,有效整合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资源,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墨子高度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高度肯定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荀子也言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三迁其所”……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恶劣的德育环境则可能反向阻碍学生良好品德的生成。

当前的德育工作基本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德育的内容过于空泛,自上而下“应景式”的道德教育使得学校德育如同“走过场”;二是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德育功能被“弱化”和“简单化”;三是承担载体相对单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教育的异化使得学校成了独当一面的主要责任者;四是德育方法过于陈旧和枯燥,以口头说教和填鸭式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对当代的中小学生收效甚微。因此,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创新“寓教于乐式”的德育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德育质量势在必行,应该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二、从三方面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包括学校德育环境的创设、家庭德育环境的创设和社会德育环境的创设三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环境的创设

首先,构建优美的物化环境,以物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走廊、每一面墙壁,都应该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气息,成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师生如沐春风,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激励和约束的功能,丰富净化师生的灵魂。

其次,优化健康的人际环境,以人育人。在学校环境中,师生的行为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集体舆论导向的指引,因此,学校一定要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舆论导向,有目的地培养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营造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如果一所学校有着求真务实的治校方略,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严谨治学的学习氛围和尊师重教的道德风尚,那么,师生双方会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最后,构建和谐的活动环境,以爱育人。德育即活动,活动即德育。学校在重视课本渗透性德育的同时,要将德育做“活”,才能真正熏陶和影响学生的品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锻炼坚强意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式德育活动,进行自主探索、自我体验和自我提升,体验生命中的真善美,远远比说教式的德育方法奏效很多。因此,学校德育要紧紧抓住“主题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并将“爱的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爱与感恩。

(二)家庭德育环境的创设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上,目前普遍存在三个误区:一是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规避自身责任,甚至将孩子的教育义务全部转嫁给学校和老师;二是重智育,轻德育,一味注重考试成绩,导致教育重心偏离;三是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对孩子的不良习惯没有加以及时纠正。

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对孩子的影响相对于学校来说,更为深远。家长要想走出家教误区,必须转变家教理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为孩子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科学民主、幸福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更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学会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切实增强家教质量。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熏陶和引领孩子。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和沟通,要做孩子的朋友,学会理智地爱孩子,做到“爱而不纵,严而有格”。此外,家长还要密切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努力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德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家校联合,齐抓共管,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三)社会德育环境的创设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社会环境是直接影响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外部因素,学生也必须了解和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参与其中,才能形成将来为社会服务的学习动力。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各种社会失德现象也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成为困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因素。积极营造和优化社会德育环境,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在社会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加大净化文化环境力度,推进成年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环境建设,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

与此同时,学校本身也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管理环境,尤其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和师德建设,使学生的校外环境得到净化和适时纠正。其次,要重视学校德育对社会的引领性作用。学校德育要以正面疏导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第三,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辨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认知能力、辨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理性、独立思考,做出恰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

三、德育环境的创设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

小学教育,德育为先。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德育工作必须从小抓起。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奠基性阶段,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小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发展、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品德和性格以及审美方面的发展,其中品德和性格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性格能够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许多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智力发展好的人并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不是都很聪明,但他们却惊人地拥有相似的优良品质,比如坚强果敢的决策力、百折不挠的毅力、非同寻常的自制力等等,而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促使他们走向成功。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并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学校必须不断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全过程,切实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同时,家长也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掌握科学家教的方式方法,尽可能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不断优化德育环境,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与礼仪教育,这不仅关系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盖州市东城学校)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创设育人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