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核心素养如何落到实处

2017-05-23 00:53:37◎李
辽宁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维度核心素养

◎李 倩

培养核心素养如何落到实处

◎李 倩

当今,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职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学习方式为例,网上慕课、直播、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改变了几千年来薪火相传的传统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成本。很多学生将网络作为学习的便捷工具,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宽了自身的眼界,同时又从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学校教育对其影响。传统教育改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吹响号角,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越来越紧密地将“学校应该教什么”“社会发展需要何种人才”“学生期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核心素养成为了比知识本身更引发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及重要组织纷纷启动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并从与之相联系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和评价制度三个维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而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每一位教育者应该思索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由来

(一)基于素质教育的缺失

提到核心素养,很多人不免会联想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特殊背景之下产生的,它的提出是从理论上否定了应试教育模式。但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并未探索出适合中国当前教育现状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模式,也使得新课程改革在考试评价方式上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虽然我们提出了布鲁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但在课程实践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譬如中小学各学科缺乏融合、知识点间逻辑性有待提高、课程评价模式与课程改革精神相悖等。这些问题都有望在核心素养落地之后得到有效的缓解。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素质能够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能更充分地得到实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赢得更大的空间。在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研究者和实践者都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师素质、评价模式三方面着手进行探索。

(二)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陈述性知识通过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短时间获得。同样一个知识点,80年代的孩子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外加课本阅读掌握,90年代的孩子可能通过学校学习配合家庭教育和课外读物获得,而21世纪的孩子则可以完全在网络环境下自发学习、提早学习或是延伸学习。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又恰恰是传统教育中缺乏的内容,比如核心素养中提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可以再细化为如何快速地记忆单词、如何独立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等等;再如自主发展中提出的健康生活,细化到中学阶段就可以提出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怎样发展一个健全的人格等问题。这些核心素养不再是立足考试分数,也不再是立足教学大纲,而是立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党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它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中外不同专家有着不同的界定。以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褚宏启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015年瑞士课程重建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主任范德尔的《四维教育:成功的学习者所需要的素养(Four-Dimensional Education:The Competencies Learners Need to Succeed)》被评为“21世纪技能最畅销的图书”,范德尔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内涵,分别是知识、技能、品格与元学习,三者相加造就21世纪学习者。

图1 四维教育

由上述观点可见,核心素养的内涵已经不仅是一个词语可以涵盖的,它应该是一系列素养维度的整合。核心素养不是先天而得的,而是在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通过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提升个人品格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和能力的整合。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正式在京发布。该成果成为下一阶段中小学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评估督导体系建构的风向标。

三、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落实

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结构已经远远超越知识型人才,社会发展需要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核心素养的最终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包括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课程模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等等。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学校作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全体教育者都应该深入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围绕核心素养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变革,促进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一)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推进核心素养的构建

课程涉及教育的教与学,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通常指的是学校为了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而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及进程的总和。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方面。为了推进核心素养的构建,学校应该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在传统分科教育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素养探索新型课程。

1.国学教育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素养方面要求加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学校在校本层面上可以开展一些国学方面的选修课程,比如论语精讲、红学研究等等;或者组织国学相关的活动或者比赛,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国学教育,让国学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影响学生的言行操守。

2.生命教育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自主发展维度上设定了健康生活的目标。近年来,生命教育逐渐由国外传至国内。学校开发生命教育方面的课程是实践健康生活的重要形式,如校本课程中的生命教育选修课、专题讨论等,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个人生活等方面,对生命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做到身心健康。

3.时间管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自主发展维度上设定了学会学习的目标。学会学习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学习。前段时间,畅销书《时间管理法》受到了职场人士和学生群体的关注。其实不妨将时间管理这门学问带到中小学课堂中,让拖延症从处于习惯养成关键期的学生群体中日渐消失,使学生通过学习事先规划,实现对时间的灵活有效运用。

4.积极心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自主发展维度上设定了健康生活的目标。其实健康生活不仅指的是身体上的健康,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心理疾病这个词让我们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人为焦虑、抑郁、自闭等问题干扰,其中不乏中小学生群体。因此,以选修课或者其他隐性课程形式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教育非常必要。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实践体验法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学会建立积极的情绪。

5.责任担当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社会参与维度上设定了责任担当的目标。该目标完全可以渗透在各个学科教育和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对自己所在的班集体和活动小组负责、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等等。

除了上述课程改革着眼点之外,核心素养需要探索的课程内容还有很多。这些丰富多彩的综合课程,使落实核心素养由可能性变成可行性。

(二)以教师素质提升为根本,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我国的教师培训实现了由过去的职前培养逐渐向职后培训的过渡,由注重传统陈述性知识向注重程序性知识的转变,从知识型培训走向能力型培训,这些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新时期背景下,学校要以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为根本,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1.强化通识知识,整合学科知识

核心素养不再注重应试时期的以分数为先导的教育模式。培养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善于自主发展,扎实文化基础,强化社会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先行一步,不能只研究自己所教授的科目,不能关起门来教书,不能只做教书匠。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大量的通识知识,在教学中能做到融会贯通,体现教育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贯彻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结合所授学科,挖掘核心素养

比如传统的数学教育只注重知识层面的教育,即“引出问题—导出公式—例题讲解—强化练习”,该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核心素养的挖掘。教师应该多联系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并且抛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总结的规律性概念和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探究欲和求知欲。这种教学方法显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文化基础方面上科学精神的培养、社会参与维度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3.树立积极榜样,正确引导学生

当前学生的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不仅有来源于传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信息,而且也有来源于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的信息。虽然我国专门针对青少年实施了绿色网络工程,然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信息源的鱼龙混杂。对于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这种网络环境带有潜在的危机。教师应该树立积极的榜样,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比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定期给学生推荐好的书籍、网站、APP、公众号,筛选出有积极影响力的内容给学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4.强化家校沟通,推动发展进程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的说法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强大的影响力,但也难免过于片面。教育学生不仅需要教师的参与,还需要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与家长乃至全社会的配合。囿于目前学校评价体系和课程体系的问题,学校更多地承担了传授知识的使命。但是,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对孩子核心素养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抓住上下学时间、家长会、开放日等机会与家长建立积极的沟通,和家长一道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以督导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保障,促进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桎梏之一就是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督导评价体系。在原有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素质教育倡导的内容与考试考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轨,导致素质教育预后不佳。要想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并取得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就是组织一套行之有效的督导评价体系。

1.体现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于建构核心素养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确存在较大难度,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完全不适用于该评价体系的建构。按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提及的三个维度六个基本点内容很难从一张卷子或一次活动中取得评价结果,往往需要过程性评价或者定性评价的形式进行评估。评估的维度要具备较强的可测性即可行性。如果指标表述过于笼统,教师一头雾水,在教学中根本无从下手,这也是当前推进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

2.预防矫枉过正

核心素养是在夯实学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它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让学生完全从繁重的课业辅导中解放出来,不再重视基本学科知识的教育,不再把分科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事实上,这是典型的矫枉过正的观点,也是构建督导评价体系时需要杜绝的现象。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由于我国深受传统教育学的影响,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蓝本的传统授受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探索欲和求知欲、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新的督导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让孩子们敢于发问、乐于思考、善于探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在各项活动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杨宁)

猜你喜欢
维度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