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俊安
[摘要]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及运用,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内在的联系。通常可以通过启发性和对比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通过条件变换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培养概括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 知识迁移 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8-0083
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学习者所学过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之间存在积极或消极影响。每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联系先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后继的学习也不可避免地对以前的学习结果产生某些影响。因此,心理学家提出“迁移”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把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这正是通过知识迁移来实现的。同时知识迁移也是能力转化的关键,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对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概括和系统化。知识技能的内化过程只有在学习迁移中才能实现,通过迁移,知识才能向能力转化。因此,化学教师应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学中促进迁移实现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积极影响的发生,实现正迁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知结构与知识迁移有密切联系。化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对学习者来说,采用适当的认知结构解决新问题,才能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产生积极影响,否则会产生负迁移和消极影响。因此,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有较深入的了解。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一、注重启发性和对比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存在认知冲突,因此,教师要重视启发性和对比性教学,通过问题创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建立与新知识结构相连接的桥梁,培养学生的认知迁移意识。
如在苯酚教学中,我通过问题创设让学生对比苯酚和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异同。学生分析后发现苯酚与醇分子中都有羟基(-OH),两者性质相似。然后我提出问题:你能写出苯酚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很快做出解答。但苯酚上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而醇上的羟基直接与烃基相连,它们在结构上存在不同之处。为了引导学生弄清结构对性质的影响,我接着采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进入苯酚其他性质的探究。提问:苯酚分子结构中有苯环和羟基,苯环和羟基各有什么性质?苯环上的羟基对苯环上的氢是否产生影响?苯环的性质是否会发生变化?如何验证?同时,苯环对羟基上的氢是否产生影响?通过讨论、启发,使学生认识到分子中的苯环和羟基相互产生了影响,这有利于学生理解醇与酚性质的异同。再如,在学习油脂的化学性质时,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油脂的结构特点,明确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然后我提出问题:你能推测油脂主要的化学性质吗?请分别写出油脂在稀H2SO4作用下以及在NaOH溶液中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学生联系酯类水解的特征,顺利写出了这两个化学方程式。通过这样的启发和引导,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达到“见似思迁”。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对易混知识加以比较,让学生易于掌握知识的本质,正确把握迁移的方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并给予适当引导、点拨、强调,可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二、注重条件变换。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并不是简单地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移位”或机械模仿,而是需要在面临新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从而确定所需解决的新问题可归属于已有的何类知识的延伸或扩展。化学学科体系有着科学而严谨的知识结构,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结构,才能理解知识和迁移知识,明确所学知识的整体性,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效发展知识迁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变换题目条件,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的本质,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溶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如何书写?学生顺利解答:2Fe3++S2-=2Fe2++S↓。然后我将题干稍作变动,将题干修改为: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2S溶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又应如何书写?此题改变了条件,学生可抓住关键词“过量”,联想到Na2S过量时S2-会与Fe2+。生成难溶物FeS,即可正确写出离子方程式:2Fe3++3S2-=2FeS↓+S↓。若将题干改变为:向FeCl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H2S,离子方程式应如何书写?学生分析:雖然H2S过量,但在酸性环境下不会生成FeS沉淀,由此可正确写出离子方程式:2Fe3++H2S=2Fe2++S↓+2H+。通过这样的条件变换,提高了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多视角、多渠道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注重培养概括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的迁移是通过综合分析两个课题之间的本质或类似的条件,从而产生对解决方法的概括。这种综合的分析及其所产生的概括是学习迁移的真正本质,而实现迁移的关键则在于学习者能否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培养学生概括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讲电解池和电镀池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概念,点拨两个概念中的关键词,然后联系已学的原电池知识,运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从概念、原理、电极名称、电极反应、电流方向、电子流动方向等对三个池的异同点进行概括分析,加深学生对三个池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在许多情况下,适时适当地归纳,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方法。又如,在观察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时,我用“浮、游、球、嘶、红”五个字来概括,进而概括出与实验现象对应的性质:“小、低、氢、烈、碱”;在讲氧化还原反应中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时,我用“升、失、氧、还,降、得、还、氧”八字口诀来概括;在讲有机反应的特点时,我用“有进没出”来概括加成反应,“有进有出”来概括取代反应,酯化反应则用“酸提供羟基,醇提供羟基上的氢”来概括。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形成了概括学习的习惯。对知识的概括,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实现知识迁移,从而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对知识的启发、对比,对题目条件的变换,对知识结构的概括,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