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贻萍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课堂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教学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解决方案,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此过程中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究者。以问题驱动思维,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驱动 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147-01
下面以课例“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教学来谈谈“以问题驱动思维”的策略。
一、问在生活情景处——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1:欣赏图片了解历史
1.数学家曾建议用这个图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的会徽的图案,这个图案有什么意义?
(学生欣赏图片后纷纷发表见解,对这两个图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点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弦图”,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了背景材料。
二、问在知识迁移处——启发探究的思路
活动2:探索勾股定理
有八个直角边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1)你能用它们拼出三个正方形吗?
(2)请你计算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能否用一个等式表示出来?
(3)这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腰长不是1,而是其他数,还会有刚才的结论吗?
(4)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独立探究后分组交流再小组展示、讲解。)
点评:在探究新知识之前,教师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师通过4个问题的追问,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探究过程中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
三、问在疑难处——分解难度,化难为易
1.观察图形并填表。
(1)根据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a、b和斜边长c来表示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3)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点评:教学知识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地方。认真分析教材、解读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针对重难点设计有效提问,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有效途径。勾股定理的证明是本节的重难点,若直接扔问题给学生,难度太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但通过探究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难度在逐步降低中被无形化解。
四、问在课堂小结处——升华思维,探索创新
活动4:回顾与展望
1.说说你认识的直角三角形。
2.利用勾股定理,你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们纷纷进入了回忆、思考、抢答的状态,在相互补充中,学习过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被罗列了出来。)
3.(教师追问)要求一边长须知几边长?一定必须知道两边长才可以求解吗?
点评:课堂小结是在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之后,对所教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的一个总结过程。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学生会突发灵感,产生从未有过的想法、解法、方案等,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特别是教师的追问,不仅让学生充分思考了勾股定理的用途,并指导了用法,同时留下一个小小的悬念,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課堂上是“问”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教材的挖掘与补充。而问题如何预设?教师只有深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才能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推进与衔接设计出引领性的问题,并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产的新问题进行重组,灵活组织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方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推论生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个过程充满着尝试、推敲、搜索与反思,是发展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孙秀良,郑德友.运用问题驱动激活数学课堂——问题驱动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