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果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同时,对2017年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我们该如何理解习近平的讲话精神,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进一步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是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用改革的办法实现结构性调整和供求对接。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目的、重点和途径上,进一步阐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一个大的背景——经济新常态。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态势,而这种新态势又将会存在较长的时间。这一新态势,对中国经济而言,既意味着难得的机遇,更意味着空前的挑战。从挑战角度讲,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经济增速下滑。十八大以来,受内外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目前正处于从高速向中高速,甚至中低速转换的阶段。二是经济风险上升。无论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体系内在风险,还是人民币汇率风险都有上升趋势。习近平在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社会矛盾凸显。目前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调整步伐加快,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不容忽视;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更为突出,遍布大江南北的雾霾正成为“新常态”;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社会不安焦虑情绪有所上升。早在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就提出了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概念,并强调指出,经济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何打牢这个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思考的大问题。而要打牢这个基础,就必须找准新常态下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无论经济增速的下滑、财政金融风险的上升以及社会矛盾的凸显,无不与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紧密相关。一方面是内需不足,大量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海淘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一线城市房价的节节攀升,另一方面是大量鬼城的出现;一方面是高技术工人高薪难求,另一方面是大量下岗失业工人和大量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这些都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严重错位的突出表现。而这种错位,就导致了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财政金融风险上升、社会矛盾加剧。然而,面对这些矛盾,再采用以往扩大需求的办法,已无从解决经济领域潜藏的深层矛盾。因此,必须通过调整供给的办法来解决,而这种调整又需要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配套,不改革,结构性调整无从推进。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个大的要点——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归宿点、着力点。要点之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就是要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供给侧面临的种种结构性矛盾入手;要点之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归宿点,就是要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升级,实现供求对接,全面激活内外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外动力和活力;要点之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要从全面深化各相关领域的改革入手,进而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松绑给力。
综上所述,所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从供给、生产端人手,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以切实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导向
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究竟该如何深入推进?纵观习近平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和2016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其核心就是“345”方案。具体而言:
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习近平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企业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和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概括为三个坚持: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前提。换言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继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迈进,而不是后退。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二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目的。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各种要素的活力充分迸发。三要坚持调动一切积极性,这是落脚点。其中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三个群体的积极性:一是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只有把一个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只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群体,经济才会充满活力;二是各类技术人才创新的积极性,经济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技术竞争力,这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和他们火热的创新激情;三是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敢干事业、愿干事业、能干事业的积极性。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同时指出:“要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创造性开创工作。”由此充分说明当前在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调动一切积极性的极端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