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珍
创意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加快发展江苏创意文化,将有利于省内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知名度,有利于传播江苏形象,带来文化、经济、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的社会效益。
一、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尚存的问题
科技含量低。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独特的文化底蕴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据2015年数据统计,江苏文化产业达到3167亿元,位列全国第二。同年,省文化企业达到10万家左右,从业人员突破110万人,企业资产总规模、主营业务总收入分别达到1万亿元。但同时,创意文化产业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因科技融入度不高带来的供给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依然突然,其主要体现在数字化产品业态较少,数字化核心产品与知名产品欠缺上。
核心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江苏创意文化总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自身发展进程看,步入了文化创新力薄弱、集约化程度偏低、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发展瓶颈。作为拥有优势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现时的江苏创意文化产业有高地,但缺乏高峰。要激活江苏文化产业的深层活力,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因素,创意产业、原创品牌、高新技术新业态等高精尖核心产业层应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区域联动薄弱。一是从全省范围来看,以苏南地区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为代表,近几年省内各区域、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增长速度都较为突出。但创意文化产业整体的联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各地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独立,区域联动发展薄弱,产业融合度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意文化产业整体跨越式发展。二是据调研总结发现,目前江苏创意文化集聚发展主要体现在空间产业园区集群,偏重物理性和空间性集聚,创意文化资源集聚发展较为欠缺,缺乏相关对策,实践不够系统,未能形成辐射效应。
国际意识淡薄。据观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江苏创意文化产业暂未将自己置身于世界文化产业的大环境中,增强国际化意识。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江苏省的创意文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起步较晚,加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刚刚走向国际市场,部分文化企业及分管部分国际化发展意识缺乏,缺少创意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规划,制约了创意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互联网+机遇下发展江苏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加大科技融入,开发数字产品。一是建议应依托互联网传播渠道、数字化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江苏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立体性、多元化开发。建议推出适应网络时代多种媒介、多种终端和载体、各种类型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创意产品。二是应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链的高端,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武装内容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创意文化产品。如广播电视业可加快数字化建设,全力实现电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交换和管理整个链条的信息化、虚拟化、数字化。三是省内出版业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主动化、智能化。
加强网络应用,构建集聚发展。一是建议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移动网络,融合高校研发成果、文化产业园区及品牌企业的聚集效应,开发具有高端创意智慧和市场推广性的应用性创意文化产品种类和新业态,寻求江苏创意文化资源集聚实式发展。具体而言,应依托网络平台,构建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的联动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开发创意资源集聚模式,加快创意资源集聚进程。二是可从差异化、合作机制、品牌战略及培育优质创意等方面建设创意产業园区,提升创意产业集聚效力。三是要开发江苏数字化创意文化、虚拟创意文化、高智能创意文化等高精尖文化形态,提升江苏创意文化核心竞争力,扩大辐射效应。四是需积极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服务在文化产业的运营中“黏合剂”作用,促进江苏创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通信行业、展示行业、博物馆业等行业的融合,开发江苏创意文化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产业链,发挥创意文化产业转变经济结构、带动江苏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整合区域特色,探索多元道路。一是可依托网络平台,整合区域特色创意文化,走差异化联动发展道路。如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区位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摸清江苏各区域创意文化资源和开发的异同,找出差异,从创意文化产品类型、产业结构、文化业态、科技融入等角度进行系统规划,对各市创意文化资源进行差异化联动开发。二是要从价值链视角来促进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区域融合,大力建设文创意化品牌,整合文化资源,确立主导产业和潜导产业,应完善主导产业链条,发挥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建议实施文化产业示范城市及产业园区提升工程,重点培育品牌文化企业,提升集聚效力,增强文化品牌市场竞争力。
应对新型环境,打造国际品牌。一是应针对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特点,完善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加强数据保护。二是建议倾斜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开发应用。三是应支持消费类产品提升新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自主品牌,提高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可推动与体育赛事相关版权在全媒体环境中的开发与保护,进一步放宽省内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范围,试点建立与体育赛事相关的版权交易平台。五是要强化与规范新兴网络文化业态,创新新兴网络文化服务模式,繁荣文学、艺术、影视、音乐创作与传播,打造江苏特色的创意文化国际品牌。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