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年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深层次的原因是长期粗放式发展所造成的供需结构性错配。江苏省高邮市工业经济和产业当前面临着产业层次偏低、传统产业提质不快、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产业升级和更新步伐,已经成为做大做强高邮工业经济的重要工作任务。
高邮工业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
四大基本产业占主导,但层次不高。多年来,机械装备、电线电缆、照明灯具、纺织服装等产业成为稳定高邮全市工业基本面的主导力量,2016年1~9月份,四大基本产业规上企业共实现开票销售177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开票销售的68.8%,但四大基本产业还处在传统低端制造水平层面:机械装备企业大多从事零配件加工生产,缺少大型高端智能成套设备生产能力;电线电缆产业虽然企业间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但90%属于中低端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照明灯具产业大多企业装备落后,主体产品仍集中在低端灯杆的制作,光源、智能灯具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纺织服装产业至今仍是以贴牌、加工为主,内部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新兴产业迅速成长,但规模较小。以光伏、储能电池、医药健康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长,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光伏产业已形成了从多晶硅料到电池组件上下游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电池行业中的纳米胶体电池是同行业的“单打冠军”,规划用地2700亩的电池园已有13家入园企业;医药健康产业拥有GMP认证药品生产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技术中心4家。但总体来讲,新兴产业的规模偏小、层次不高。三个产业2016年1~9月份规上企业开票销售为36.6亿元,占全市规上企业的14.3%。
创新日趋活跃,但引擎驱动不强。在市场倒逼和政府的推动下,工业企业创新意识有所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研发投入年均增幅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13.9%,2016年达449.5亿元;全市共创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江苏省工程中心3家、省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家。但从更深层面分析创新工作,高邮市还存在三个方面的较大差距。一是企业制度创新滞后,企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股份改造步伐不快,上市企业仍未实现零的突破,资本运作仍是短板。二是缺少高科技产品,主要表现在“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不多。三是自主核心技术掌握不多,产学研合作规模偏小,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不足20%,且大多局限在某项新技术、某个新产品的单一合作。
信息化进程加快,但融合不深。全市现有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家、试点企业42家;企业成套设备及传统产业整机产品智能化率达到40%,年均增幅5.2%;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80%,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达52%;规模以上企业门户网站建成率超过90%。嵌入式软件、服务外包等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特色,全市现有“双软”认证软件企业8家,2016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8.72亿元,增幅12%。但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应用层次较浅。企业信息化应用大多停留在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等单一环节,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多环节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发展水平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总量小、企业规模小、整体层次低,竞争能力较弱,软件产品未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群。
供給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去产能有利于释放市场,但首先要自我抉择。从宏观层面看,去产能无疑是利好消息,将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低端产品无序竞争的情况将有所缓解,但市场生存空间也会收窄,培育高端产能的任务更加紧迫。就高邮企业而言,将面临新旧产能转换的三大挑战。一是退出低端产能,如机械装备产业的低端机床、纺织服装产业的普通缝纫设备、光伏产业的单晶拉晶设备等;二是重组低效企业,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首先挤压资金短缺、无自主品牌、生产工艺落后企业的生存空间,必须大力推动低效企业的关停并转;三是提升制造水平,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加速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去杠杆有利于降低风险,但对资本运作提出了新要求。去杠杆的主要途径是支持企业采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发展企业债、实施差别化金融政策、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等,去杠杆可以化解企业债务风险,但也会加大企业资金链的压力。资本运作是高邮企业的短板,因此,也会面临双重任务:一是在降低金融风险的同时,大力推进银企合作,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稳控企业生产经营;二是顺势引导企业加速进军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发展私募基金,努力转变企业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
降成本有利于激发活力,但在挑战传统行政方式。江苏省政府已经出台了集降低企业用工物流成本、用能用地成本、融资成本、税费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于一体的一揽子计划,但政策的落地和成效的显现需要时间,更需要观念的改变。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政府部门必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不断优化为企服务,确保上级下放的政策要接得住,用得好;二是正确处理好当前由于减负而造成的税费下降、政府收入减少与放水养鱼、着眼培育财源的关系。三是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规范。
补短板有利于扩大需求,但要精准对接。江苏省政府出台的补短板实施意见中,明确未来几年要实施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现代农业五大领域的补短板专项工程,将对未来产业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工程中不乏与高邮产业有着密切联系的方面,如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直接关联照明灯具,智能电网关联电缆产业,铁路关联钢铁行业等。必须超前谋划,精准对接,抓住发展机遇。既需要多方面强化争取,主动与国家系列工程对接;又需要企业积极围绕产业政策,做好发展规划,提升制造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牢牢把握补短板的市场机遇,实现借力发展。
抢抓机遇加速高邮产业升级
实施创新战略,优化产业质态。以企业为主体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推进企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三站三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新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两家,推进华富公司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新技术应用促产能更新。加大机器换人项目的推进力度,推动四大基本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升级,加速应用智能技术装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升级改造现有装备,更新淘汰低端落后装备和生产线,提升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以技术创新优化供给质量。积极发挥研发平台的作用,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机械装备产业以高端智能化成套设备、基础材料应用为重点,电线电缆产业以研发高压特种高端电缆新材料为重点;电池产业要突破高端动力电池及应用材料技术为重点;照明灯具产业以加速新光源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應用项目,提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快工艺革新、效率提升、产品出新。
加大有效投入,集聚优质要素。要强化务实招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切实把质量放在招引项目的第一位。以四大基本产业和新兴产业为重点产业,以产业链高端及补链项目为重点项目,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为重点区域,以专题招商和小分队招商为重点方式,大力引进投资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要强化载体建设。进一步明确电池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龙虬环保产业园,以及湖西照明灯具、菱塘电线电缆、卸甲电动工具、汤庄液压机械、三垛消防器材等特色园区的产业定位,围绕产业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和配套服务,不断增强特色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要强化并购重组。以环保、安全监管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关停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逐步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支持优质企业对低效企业、“僵尸企业”和关停企业开展兼并重组,组建企业集团,推进要素资源向高效企业集聚。
强化精准服务,助推企业做强。全面落实服务企业代办帮办制度,按照围墙外的事情政府办的要求,以服务重点企业专题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完善服务平台,推进简政放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批实际困难。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以规上企业、成长型企业负责人,以及新生代企业家和“企二代”为重点对象,以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创意、资本运作、企业文化塑造为主要内容,分层次,分行业,多形式开展“菜单式”培训。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强政府层面的政策设计和平台建设,把握银行机构重视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加大对银行的考核和奖励力度,大力推进政银企对接、银企信息互动、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引导和推动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规模。全力扶大扶强企业,在继续组织实施好“356”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全面梳理龙头型、成长型企业,建立年开票销售过10亿元重点企业的培育库,“一企一策”明确培育目标、培育规划、培育措施和培育责任,聚焦力量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进军资本市场,借力谋篇布局。一是加强上市工作的宣传和培训。重点宣传市政府扶持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政策,培训资本运作的业务知识,让广大企业加深对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消除对上市挂牌工作的怕难情绪,找准突破口,做实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强上市后备企业的发掘和培育。全面梳理全市规上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推荐一批、改制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动态保持五家以上上市后备企业、十家以上“新三板”挂牌后备企业,建立健全后备企业档案,定期收集并及时更新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的发展计划和面临困难,集聚各类资源和要素,帮助企业及时排除障碍。三是加强分类指导和服务。帮助企业引入有信誉、有实力、善操作的中介机构,量身定制上市挂牌工作计划,针对企业历史沿袭、产权制度、依法纳税等方面的问题,对照上市挂牌要求,逐项梳理分析,逐项制订并落实解决方案。
接轨信息经济,提升融合水平。首先,推进生产管控集成化。大力推广现代企业管理控制软件,提升企业信息化管控水平。鼓励重点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剥离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业务,专业从事信息技术服务。加快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创三家省级智能车间。其次,推进购销经营平台化。支持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或应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线上购销,发展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等销售模式;支持大中型企业构建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系统,强化与上下游企业对接,实现零库存管理。最后,推进智能产品的开发与制造。支持和鼓励传统制造企业联合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联合开展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究攻关,提高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创新基于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高邮市委常委、高邮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