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翔
元宵节的养生文化
文/王志翔
今年的元宵节在立春后的第八天。立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阳气升发,一片生机勃勃。民间的习俗都围绕“迎春”开展,其目的在于给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元宵节习俗中有流传于山西、河南等地的踩高跷、扭秧歌;流行于北京、陕西、山东等地的“走百病”习俗;安徽全椒的“走太平”;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以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流行的舞狮、舞龙、击鼓等表演活动……这正顺应了春季养生中以户外运动促进阳气升发的法则。
立春乃至春季养生要注重阳气的升发,同时又要避免升发太过。为了抑制肝木旺以克制脾土,人们在春季的饮食中注重增加甘(甜)味以补脾。故而,在元宵节吃的汤圆也大都含有桂圆、芝麻、枣泥、核桃、花生、豆沙、杏仁等味美甘甜之品。
说到元宵节,就不得不提正月十五晚上的“闹花灯”,此习俗与元宵节的起源相关。上古时期,人们在夜晚祭神、求丰收、点起火把驱除邪气,谓之“孟春元日祈谷”,有学者认为这是元宵节起源的说法之一。最著名的说法是汉代的“祭太一神”。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正月上辛日,祭用灯火,通宵达旦,在太一坛祭拜太一,这被后世广泛认作为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
古人在元宵节这天祭用灯火,是因为古代“火”的图腾。相传燧人氏发明了火,并教人“熟食”。《韩非子·五蠹》记载:“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火为祖先的存活提供了最基本的卫生保障,而火的“烧灼治病”也成为了医学“灸法”的萌芽。
元宵节“闹花灯”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含义,除了原始的祭神、驱邪的含义外,在我国南方还有求子、求人丁繁衍的含义,是由于“灯”“丁”音近的缘故。
在元宵节这一天还有“打灯谜”的习俗,一些关于香药的灯谜格外构思巧妙、引人注目。譬如:天女散花——降香;踏花归来蝶绕膝——香附;零落成泥碾作尘——沉香粉;海棠春睡——安息香……灯谜中馥郁芬芳“香药”还真不少。自神农尝百草始,香与药同源,两者融为一体,应用极广,颇受人们喜爱。汉武帝时期,香事礼仪风靡朝廷,口含鸡舌香(又名“丁香”)在官员中流传,是为香药可以清洁口齿之故。南朝梁简文帝《列灯赋》载:“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其中提到了元宵节中用到的一种外来药材---安息香,此香芬芳甘甜,行气开窍,令人欢愉、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