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丽+李文丽
内容摘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忽视了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文学阅读 特点
微信公众号作为以微信发展为平台的网络文学发展的另一途径,起步较晚,但其作为网络文学发展的新平台新阵地,潜力空间大,目前已是推广全民阅读的有效途径。
一.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概括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开通名为微信(WeChat)的即时通讯服务。2012年8月23日,腾讯在进行版本更新升级时,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即微信公众号。
借助于月活跃达8个多亿用户的微信平台,文学类微信公众号发展迅猛。在微信公众号发展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种类已发展较为成熟,目前主要覆盖了:政府和行业协会类,如: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北京出版发行业协会等;出版社类,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1912等;媒体类,如:读者、故事会等;书店类:单向街书店、文友书店等;图书馆类:国家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文化公司类: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阅读推广机构类:诗词世界、十点读书等。
微信公众号已成为读者获得阅读资讯、新书推荐、读者交流等的重要平台,对提高阅读者的阅读成效起了极重要作用。
二.微信公众号的文学阅读特点
微信公众号的文学阅读基于其特有的推送特点,阅读特点首先呈现为限制性阅读。微信公众号的特点就是定位精准定向推送。受手机屏大小和微信设置限制,微信公众号一般是三个窗口,做得好的微信公众号在每个窗口还有可打开菜单,但单个窗口打开后一般不超过10个选项。相较于以电脑为依托的电子书窗口,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选择较窄。为更吸引读者,微信公众号采用精准定位定向推送,特别是一些以点击量获得收益的文本,读者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选择成为微信公众号过滤和编辑之后的限制性选择和限制性阅读。
其次,微信公众号的文学阅读呈现即时性,这也是在电子书发展成熟的今天,微信公众号还能分得一杯羹的重要原因。相较于电子书作为偏重文学阅读的搬运者,文学类微信公众号更像文学的再创造者。无论是原创文学、经典文学还是美文推送,微信公众号都极重视重新组合,赋予新意,让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穿上即时性的外衣。如《萌芽》杂志微信公众号主页面的第一个窗口是“杂志预告”;拇指阅读的微信公众号第二个窗口是“新知”。
文学类微信公众号与电子书读者的单向阅读不同的是,文学类微信公众号阅读具有互动性。微信公众号的营销模式是互动营销,实现线上线下公众号和读者阅读的互动,因为只有与读者沟通才能取得读者信任。如: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开展的交流活动是从全国选拨个人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开展微信公众号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从而抓住读者,实现互动。
三.微信公眾号的文学阅读困境
文学类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数量多,但质量略有参差不齐。2016年7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举办了首届“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推荐活动,2017年的第二届“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正在推荐阶段。但获奖的微信公众号关注度不高,更不用提全国剩下的3000多个文学类微信公众号,其打开率不足8%。
微信公众号文学阅读困境表现在:首先,娱乐性突出,经典性不足。相较于电子书早期及一直稳定开发的名作名篇,因版面限制,微信公众号并不推荐此类书籍完整版。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或摘抄排列组合、或择其精华点评、或热度有余深度不足,全靠线下读者阅读趣味来完成全部阅读作品。在读者阅读心理中,既然已有精华部分,则易导致不愿阅读整部作品,最终流于浅阅读。
其次,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的互动性未引起足够重视,微信本为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的特色也是交流。作为全民阅读新阵地,微信公众号应注意更及时有力与读者互动,点燃和保持读者的阅读关注及兴趣。国内阅读互动做得有特色的是“十点读书”,线上有后台留言功能,并在12小时内回复;设置线下互动,在全国各地组织读书会;转发内容并关注会获得赠书等。但大多数文学类微信公众号较为高冷,互动组织单薄。
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也不是扁平化的,目前正朝着文学阅读、广告收入、电商销售、课程学习等立体发展,成为网络文学产业化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英>李斯特等著,吴炜华,付晓光译. 新媒体批判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谢少常.新媒体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张雷.媒介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王小英.网络文学符号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开放课题,移动阅读对网络文学产业的影响力研究,课题编号WLWH16-37。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