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江华
摘 要:变式教学是采用变式方式进行的一种高效教学策略。通过对其在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课中的运用探索,从变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课中运用的优越性、运用的策略、运用的原则三个方面来阐述变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课的作用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变式教学;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运用
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注重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试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克服“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这给历史与社會中考复习课明确指明了方向与重点,但在中考复习课中常见到这样的误区: 教师无法处理好复习课和新授课的关系,认为复习课很简单,把原来的教学内容再讲一遍,或者认为复习课完全是生成课,导致复习课变成了“炒冷饭”;再有就是无法处理好有效复习和科学考评的关系,教师往往单纯讲课和单纯考试和讲评,导致学生不能及时的学以致用并活学活用;还有就是让学生遨游题海之中,没有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知识网络的构建上和能力的培养上,复习课变成了做题课。导致学生对复习课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师对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内容心中无数,这样的中考复习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何使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课生动活泼、精彩高效,是每一位历史与社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而在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课中运用“变式教学”是一个十分有效、甚至高效的方法。所谓“变式教学”即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问题或情境进行合理的变换。教师可不断变换问题中的条件,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创设新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能力。本文便是从“变式教学”入手针对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课中运用“变式教学”的优越性
1.变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考复习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主动性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变式教学使“旧内容换上新形式、旧问题变换新角度”,给人一种新奇、生动的感觉,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在复习课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究、多争论,实现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变式教学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学习时不只是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从本质看问题,从而实现从深度上理解所复习的知识点;另外变式教学还可通过变换问题的本质和设问的情境材料,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和减少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从而实现从广度上更深刻地理解所复习的知识点。
二、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课中运用“变式教学”的策略
1.在复习基本考点的过程中,利用“变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归纳,提升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水平。
(1)通过变换问题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复习基本考点的过程中,学生手上都有相关的辅导资料,而且辅导资料对考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了解析,如果在复习考点时重复提问,那复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因此在复习基本考点时通过变换问题的形式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复习考点15:“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时,我就把它变换成了读图分析题:
①读书本“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地图见书本)”
A____年,明成祖派郑和率船队七次远航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图中的郑和船队是从_____出发,途径的“西洋”是现在的______洋。所到的“天方、阿丹”等地属于现在的______地区,所到的“竹步”等地属于现在的________地区。
②读课本“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航线图(地图见书本)”
A图中A是航海家____的航行路线,他所发现的陆地B属于今天的____洲。
B做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_______,他的航行路线是_____(填字母),他所经过的D是________洋。
C图中F是航海家__________的航行路线,他第一个到达__________ 。
D第一个到达印度的航海家是________ ,他经过的大洋是__________ 。
E从图上分析这两件航海壮举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从航海原因的角度分析这两件航海壮举的影响为什么不一样?
通过变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一方面让学生感觉新奇并有事可做,另一方面还实现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图与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变换新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变换新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基础知识的落实,实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多样化的变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如在复习考点18“知道近代工业革命中有代表性的成就”时我设计了一个新的情境—— “火眼金睛找错误”:
学生在做出正确判断并能说明理由时,表明对该知识点就已经掌握了,a级目标已经顺利达成。
通过以上的变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对基本考点的理解逐渐加深,对基础知识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教学效益尽可能最大化。
2.在复习基本题型的过程中,利用“变式教学”改变试题的情境或设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变换问题的本质,领会命题的意图。
历史与社会中考所有非选择题的设问都可以归为“是什么”(现象、问题、道理、含义等)、“为什么”(原因、理由)、“怎么做”(措施、对策、建议)三种形式,通过变换可以让学生领会命题人的意图,更清晰地把握命题人想问的是什么,这对于解答好试题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分析“我国农村60年发展见证了共和国风雨历程“试题(材料见2010湖州中考卷)时,原题如下:
①材料一中的我国农民收入在两个时期快速增长分别得益于哪些农业政策?
②材料二中的圖一和图二各反映了哪两大历史事件?
③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60年的发展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在学生解答和分析完成之后已经得出这三道题分别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此时把原题变换为以下三问:
①材料一中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两个时期是指什么?
②出现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③上述材料也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历程,这对我国今后的经济改革有哪些借鉴?
通过以上变换,让学生解答之后并分析出这三问分别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如此不仅充分利用了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命题人的意图,有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
(2)通过变换问题的限定条件,提升答题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历史与社会中考中许多试题的设问都通过限定条件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答题的规范性,通过变换试题的限定条件对学生明确试题的方向和组织答案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分析以下题目: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措施和变法产生的效果?”(材料见2013江苏苏州中考)此时在学生回答分析的基础上把“政治方面”变换为“经济方面”或把“依据材料一”变换为“结合材料一”;又如把原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分析浙江省大力发海洋经济的原因?”变换为“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浙江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原因?”通过以上变换,把限定条件涉及到的角度的限制、材料的限定、知识点的限定三种形式都包含了,如此变式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而且提升了学生答题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3)通过变换问题的关键词,明确试题的要求。
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中的设问有许多体现答题要求的关键词,如:材料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反映了我国存在哪一(或哪些)问题?引用或结合材料来说明问题?根本、关键、直接、首要的、唯一的等在设问中出现。例如在分析下列试题(材料见2013广东深圳)时: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此时变换为“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为环境问题)”;又如在分析下列试题:“民国8年5月,在北京学生示威游行要求严惩曹汝霖等亲日派卖国贼之后,嘉兴海宁各界人士也在硖石镇召开万人大会,一致决议开除亲日派卖国贼陆宗舆的乡籍,并通电全国。引发这些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是A.北洋政府对广大爱国学生的镇压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C.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深D.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此时把“直接原因”变换为“根本原因”让学生再次思考分析。通过变换设问的关键词,不仅培养了学生审题时抓关键词等有效信息的能力,还深刻地让学生明确了试题的要求。
(4)通过变换问题的情境,拓展思维的发散性。
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中非选择题都通过创设情境材料来考察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变换设问的情境材料可以提升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例如在复习教学中可以把涉及到同一考点但是情境材料不同的素材收集在一起,到时集中展现给学生,并让学生结合这些情境材料进行变式提问,如此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对材料阅读和信息筛选能力,还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以上变式教学,牢牢地把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有机联系,遏制了“题海战术”,既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课中运用“变式教学”的原则
1.要加强针对性
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有效和高效复习的基本要求。反之,对象不明、主次不分,不顾轻重缓急,漫无边际,往往收效甚微。
(1)变式教学一定要切合教学对象的实际认知发展的水平。认知学派认为: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起着决定的作用。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变式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教学对象,对一些思维水平较高的班级和学生在应用变式教学时变换形式相对多一些,难度相对大一些;而对一些思维水平一般的班级和学生在应用变式教学时变换要少一些,难度要小一些,思考的时间应更充分一些。
(2)变式教学一定要针对学业考试要求的重难点知识。变式教学要紧扣学业考试说明中要求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变,不能为变而变,克服变式教学中的随意性,我们知道每一节课都有复习的重难点(要根据学业考试说明的要求确定),如果面面俱到就会使问题探究得不够深入,重点不能突出、难点不能突破。
2.要考虑渐进性
中考复习切忌一步到位,要螺旋式上升,循序渐进,这才符合认识规律。变式教学中要注意原问题及原知识点和变式的难度之间要有梯度,变式的难度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并且要循序渐进,逐步地深入(一般可以考虑是什么到为什么以及怎样做这样的思维层次进行变式)。这样前面问题(或知识点)为后面问题(或知识点)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智,认知上实现了从已有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跨越。
3.要注意综合性
中考复习区别于平时的新授。通过复习能使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观察问题不再孤立,思考问题不再狭隘,形成前后呼应、上下贯通,纵横交替的思维空间。所以,变式教学必须在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综合性上下点功夫。首先要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因为是中考复习,不是单一的认识一个问题,所以应该将复习的原始考点和原始问题通过变式向综合性方面拓展。如可把复习的考点设置于不同情境中,达到综合众多问题。也可以变换原始问题的设问条件,进而综合不同的知识。注意知识的综合,能将一个问题引出一串问题,潜移默化地掌握更多知识。其次要注意方法的综合性。一类问题有一种方法,但并不是所有问题只有唯一方法。那些专题探究性,开放性问题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只有变式时注意方法的综合性,才能避免思维的僵化。当然,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要针对具体问题,牵强附会是不行的。一般可参照历年中考的典型试题,透视出哪些内容是可以综合的,而且出现的频率又很高,关注并加强这方面的变式训练。
4.要培养创新性
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千变万化,新的情境材料不断创设,新款试题不断涌现,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维面对。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也只有培养创新精神,才能提高思维品质,使复习更有效。要培养创新性,首先要认真分析陌生试题并进行变式训练,因为陌生问题含有丰富的新信息,隐藏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其次要认真梳理新增考点和新颖材料并进行变式训练;最后要认真整理热点考点和热点材料并进行变式训练。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因此,可以通过变式教学所提供的结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变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5.要注重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引导学生调动认知结构中和原题或原知识点相联系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参与到变式的构造之中,从而弄清原题或原知识点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并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问题情况、新的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的自主建构过程,特別是这种建构是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的头脑中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变式教学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变式的构造之中。在变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自己变换,然后让学生回答或分析,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变式,然后再练习,这样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 《数学变式百例精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
[2]孙朝仁著. 《让教学更高效:策略创新让教学事半功倍》[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浙江省初中学业考试说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