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家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龙江精神”是九龙江两岸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击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培育起来的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一种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一种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大力弘扬“龙江精神”,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词】龙江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前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90后、95后,从小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时代,安逸的生活让他们很难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同时,这些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以“龙江精神”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龙江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龙江精神”的教育意义就在于让大学生牢记老一辈的革命奋斗历史,以史为鉴,在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明辨对错,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奋发图强。
一、“龙江精神”的精髓及其内涵
“龙江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虽然“龙江精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年代,但是它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内涵却是丰富充实的,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道德精神,闪耀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芒。实质上,“龙江精神”和在历史中长期沉淀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之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功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将精神转化为前进的目标、方向和动力,转化为推进事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在新的历史时期,“龙江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龙江精神”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坚实力量。
50年来,“龙江精神”传承了几代人,教育了几代人,激励了几代人,成为九龙江两岸人民的精神坐标。“龙江精神”世代传承,历久弥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生动写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体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生命力。精神贵在发扬与落实,这样的精神才能更有生命力。在21世纪新时期新起点上大力弘扬“龙江精神”,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龙江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弘扬“龙江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随着当前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一些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精神与艰苦创业精神有机的结合体和统一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定信仰”是“龙江精神”的内容之一。1963年,九龙江流域的漳州平原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龙海人民为了战胜这场旱灾,发扬“坚定信念,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夺取了抗旱斗争的全面胜利,谱写了一曲充满共产主义风尚的“龙江风格”新赞歌。这种精神可以渗透到高校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起到弘扬主流文化,引导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正面作用。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龙江精神”的熏陶、影响,就会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政治态度、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方面,用政治标准来衡量自己,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理想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用“龙江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驅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弘扬“龙江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习近平在2016年12月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能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龙江精神”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优秀精神。当年,龙海人民在中共龙海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抗击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的斗争中,发挥人民公社大集体优势,舍己为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造了大灾之年大丰收的奇迹,奏响了一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胜利凯歌。这一切最核心、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源于“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
“龙江精神”是由一群普通的平凡的农民群众首创的,而且在更多的农民群众中得到实践和弘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舍己为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崇高精神,对于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要弘扬“龙江精神”,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弘扬“龙江精神”,以基础文化为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弘扬“龙江精神”是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要有科学决策作指导。龙海县委在整个1963年大旱大涝面前高瞻远瞩,打好四个规模浩大的战役,即抗旱春耕、抗旱保苗、抗洪抢收、全力保秋四大战役,带领47万龙海人民创造了奇迹。正是有了当时县委一班人的科学决策,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连续打赢了四个规模浩大的战役,堵江抗旱前后共经历了8个月,突破了地域和个体的局限,协调各个地区和单位,完成了6个主体工程,才能够取得思想和生产的双丰收。
这种崇尚科学、遵循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指导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激发大学生从客观事实出发,对未知事物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同时,这种求真精神是基于对客观事实的充分尊重,从客观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大学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地方,弘扬“龙江精神”将使大学生在大学中接受教育,对知识进行传承的同时勇于探索新知,进而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弘扬“龙江精神”,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龙江精神”从发端到发展再到壮大,走过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起先的“榜山风格”发展成为“龙江风格”,最后才定型为“龙江精神”。在西溪的防汛抗旱战斗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队发扬“舍小家顾大家”“丢卒保车”的共产主义精神,淹掉三百多亩即将收成的小麦和甘蔗,保证了堵江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洋西大队“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精神和后来榜山公社“淹千三、救十万”的精神被赞誉为“榜山风格”,它带动了全县的抗旱斗争。在西溪堵江过程中,涌现出了“先保十万,后顾两千,舍卒保车,全盘皆活”的“玉枕风格”;在北溪堵江中,出现了“损失八百算啥,救活六万要紧”的角美公社沙州大队典型事例;在南溪堵江行动中,出现“200多亩良田被淹是小利,拯救下游3万多亩水田是大利”的东泗公社西岭大队的感人事例。50多年来,“龙江精神”传承了几代人,教育了几代人,激励了几代人,成为人们在处理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之间利益关系时的精神坐标。
今天,在和平的环境中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富国强和伟大民族复兴,也是一场革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我们必须弘扬“龙江精神”,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意识。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素养。同时,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每个大学生都去办实体,开公司,而是培育每位大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对高新技术等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的能力,并将这种探索视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三、用“龙江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把“龍江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之中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龙江精神的深入实践和丰富发展,把弘扬和践行龙江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龙江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大学的本质要求。加强劳动者奋斗历史传统教育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提高大学生认识、深化大学生的情感、坚定大学生的意志将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结合“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历史,着重进行“先保十万,后顾两千,舍卒保车,全盘皆活”的“玉枕风格”的历史、“舍小家顾大家”“丢卒保车”的共产主义精神和“执政为民、敢于担当、身先士卒、科学决策”的责任意识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教育,着力介绍龙海作为“厦漳泉一体化”建设的前沿城市所具有的巨大发展前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着重进行龙江人民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把“龙江精神”展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生动地展现“龙江精神”,营造学习“龙江精神”的浓郁氛围。通过悬挂龙江奋斗历史图片,在宣传栏介绍龙海人民奋斗历程,在校园网上开辟“龙江精神”论坛等宣传龙江精神,结合九龙江两岸发展历史,组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讲座等活动弘扬“龙江精神”。用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龙江精神”帮助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用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龙江精神”来激励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思想上,勇于开拓,乐于奉献;在观念上,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在工作上,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在精神上,意志坚定,顽强拼搏;在团队中,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三)让“龙江精神”在社会实践之中感悟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学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国情,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之认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复杂性;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消极现象,分析改革和发展的主流与支流,不断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党和政府在推进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而做出的努力和采取的措施,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服务基层,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践行“龙江精神”,要突出实践特色,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大学生广泛参与践行活动中,激励大学生立足岗位争先创优,使弘扬和践行“龙江精神”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行动。龙海城市社会实践资源丰富,可以组织大学生到“龙江精神”纪念馆和博物馆、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参观、宣誓、瞻仰等系列活动;可以组织大学生到龙海国家青年创业园参观学习,切身感受创业文化的激情与活力;可以组织大学生对龙江当地成功创业者进行采访活动;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让大学生身历其境,切实体会,加深理解,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华,刘敏,习晓敏.共青精神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30-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Z].2016.
[4]张敏 , 张启水.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的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關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6):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