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青
摘 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是改变初中生阅读现状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效衔接;阅读渠道
课标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读书看报,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但是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与课标要求相去甚远,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几乎脱节,现实的状况让人担忧。
一、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一)无法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中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在校时要应付各学科的学习,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另外,大部分农村家长外出打工,学生周末和假期在家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们往往监管不力,大多数学生沉迷于上网吧和看电视。
(二)缺书少网,很难利用网络资源
农村中学图书室藏书少,图书陈旧,学生借读比较困难,阅读兴趣不大。大部分农村家庭几乎没有买课外书的观念,而且经济能力有限。由于农村基础条件差,网络没有通向各村,学生家里更没有电脑,网络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三)“读文”不敌“读图”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文字,沉迷于“读图”,因为“读图”简单明了,而且图文并茂。而大部头课外书难看、难懂,读来伤脑筋。近年来每逢寒暑假,各名著在电视里登场亮相,人物形象鲜明,吸引力完胜原著。名著熟悉了,却缺少对名著的感受。
(四)“名著导读”占据市场
《名著导读》《名著读考练》等“变形名著”成了抢手货,学生可以通过它们快捷地理解和掌握名著内容,造成他们更不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原著,《名著导读》成了学生的“宠儿”,而原著则沦为
“弃儿”。
通过以上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不难发现,当前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阅读的材料严重缺乏,阅读的时间难以保证,阅读的内容严重偏离,阅读的质量难以检测,阅读的指导普遍缺乏,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随波逐流,课内外阅读未能有效地衔接。课内的阅读教学只重视单篇课文的分析与训练,没能抓准教材的拓展点进行“内因外联”,没能把课内的阅读所得及时有效地延伸到课外,造成阅读效率不高。
二、改变阅读现状,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
优秀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改变初中生阅读现状,只有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我们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说”提出“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学习迁移说”强调将课内阅读学到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三、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增加学生阅读渠道
(一)背景资料查找
有些课文内容和作者与现在生活相去甚远,作者表达的感情比较含蓄、婉转。在学习这些课文之前,教师让学生查找或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找高尔基的生平,熟知他的名著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整理并制成資料卡、幻灯片等,学生在学习时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在学习《老王》一课时,可以联系《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悲痛原因,了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思想——知识越多越反动,才能理解作者杨绛和她丈夫所受的迫害。了解在那个时代老王“蹬三轮单干”被取缔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王没有受当时恶劣社会风气的影响,一直以自己的“好人标准”来衡量作者一家,到生命快要逝去前夕还给杨绛一家送来香油和鸡蛋,这种行为更深刻地突出老王的善良淳朴和感恩。学生也能深切体会到作者骨子里的平等待人观念和悲天悯人情怀。教师也可以上网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好文章让学生阅读,让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对比阅读相关题材诗文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同题材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赏析,品味不同作家在相同题材中的独特语言、独特构思以及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特色。这样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把法国都德《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一起阅读鉴赏,分析比较两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态度和对祖国的感情。不同态度表达相同感情。法国人选择承受,默默承受需要毅力;而中国人毅然选择反抗,团结反抗需要勇气。无论是承受还是反抗,都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做支柱。
同题材诗文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内知识,锻炼在课内培养的能力,也能促进教师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学完冰心的《观舞记》后,可以找叶君健先生的《看戏》让学生阅读,比较两篇文章描写手法的异同点,加深描写手法的学习。学完朱自清的《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春夜喜雨》、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描写春天景色的佳作,学生阅读相同主题的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了解同一景物的多种描写手法,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由一篇课文到系列作品
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推荐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阅读。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增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学习沈石溪的《斑羚飞度》,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只猎雕的遭遇》《第七条猎狗》《最后一头战象》等。
(四)由节选到原著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是节选自一些长篇名著,这样就有必要在学习这些课文之前或者学完之后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全部内容,能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如:学完《社戏》,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呐喊》;学完《范进中举》,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儒林外史》;学完《智取生辰纲》,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水浒》;学完《香菱学诗》,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等。
(五)由影视到课文
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心理变化快,注重感官感受。根据这些特点可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和影视观看有效融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影片《城南旧事》,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生活年代和表露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再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就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鉴赏水平。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动物主题)文章时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子熊的故事》和央视《动物世界》,学生不仅看得兴致盎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师只有多渠道开展语文阅读,有意识地利用语文课本,引导学生由精读到博览,由课内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相互衔接、互相补充,才能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