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桃山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应做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当中,教师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以生为本;兴趣;全面发展
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当中进行引导,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实践活动当中,而非强迫学生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改變传统放养式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从体育课堂中有所收获,让学生在“快乐教育”模式下学会团队合作、交流学习,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并树立良好的体育素质。课堂当中渗透情感教育,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一、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识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例如,
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情境设计、教师自身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等,尽管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教学,但首要的因素应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师的教学意识在教学当中是主要因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识,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责任感与各项素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刻板教学模式,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爱好,通过培养学生兴趣来让学生自我探究。
首先,改变“放羊式”教学模式。以往体育课程当中,学生只是把体育课当做娱乐休闲课,上课后集合,老师讲,学生学,学完规定的内容就解散自己活动。其实这样的体育课通常无法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随后中考体育纳入中考成绩,学生在课堂当中只是机械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并没有从心理上对此项目产生兴趣,更没有全面发展可言。
再次,改变单纯地掌握一项体育技能的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自愿地融入课堂当中。体育教师应借助体育课来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抗压素质、耐力、适应能力,从而真正发挥体育课的价值。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当的体育运动可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同时通过学生自己改善饮食和体育的锻炼,学生会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体育课程,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培养学生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迫学习只能让学生越来越反感,尤其是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合理的教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一味地命令、规定学生参与某项体育活动,而应了解学生兴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自主锻炼的意识。教学可从示范模式开始,让学生产生兴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体育课堂当中,示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直接影响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此项活动。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动作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展示一种体育精神,让学生了解体育,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有一堂高效的体育课。例如,在800米或1000米的训练中,老师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应如何跑、如何摆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会应付差事。在该体育项目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融入学生,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在该项目进行当中,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并给予正确的示范,这样会激发学生强烈的课堂兴趣,师生才能共同高效完成此项目。
三、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的教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教师更应该充分采用体育教学模式,在娱乐中培养学生素质。尤其是初中生,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心与新鲜感,他们的好胜心较强,喜欢一较高下,因此,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娱乐趣味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例如,可采用分组比赛模式,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掌握所学内容,或是让学生当“老师”,自主纠错,自主组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热爱体育课程。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课程要求老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切实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课堂当中,选用恰当的合适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并对体育精神有一个更高的认识,为打造高效体育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高效的初中体育课堂需要一个过程,并且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节更高效、更有意义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辉.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以生为本[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
[2]杜春杰.构建初中体育“有效课堂”策略[J].文摘,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