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现状反思及实现路径探讨

2017-05-13 10:00张丹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道德教育

张丹

【摘要】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德育活动中,下列因素影响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首先,传统定势思维的阻碍,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其次,教育者受限于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因此,要把握德育价值维度,变革德育理念;转变德育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关系;提升教育者主体素质,发挥教育者引导作用。

【关键词】德育;主体性

德育对象的主体性研究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传统德育进行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的必然要求。目前,德育对象主体性的界定及其发挥现状,并不匹配德育的现实需要,影响了德育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方面,对社会群体的教化功能的发挥。探讨与反思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主体及对象的主体性

德育过程中,学生德育的发展与完善,首先需要学生个人作为主体内在地吸收、理解;从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来看,学生的德性,归根结底是由学生的主体决定的,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德育教育成败的关键。德育是自我教育、完善的过程,如果学生个人不主动参与其中,学生的素质就没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本文认为,高校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自觉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培养自身的主体能力。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体选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是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现状的反思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能够理解德育的内容,并且可以根据内化德育的内容,用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是其主动接触、了解、参与德育的意识与行为不足,进一步的主体性发挥亟需加强。高校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的现状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定势思维的阻碍,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传统德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地位,似乎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格局,教育者已经习惯于自身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也对这一定位产生默认。一方面,教育者满足于自身主体地位与主导性,认为自身处于牢不可破的权威中,仅仅要求教育对象接受和遵守各种既定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忽视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教育对象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教育者主导的德育活动,教育对象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潜意识也逐步丧失了对自身主体性发挥的认识。

2、教育者受限于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在传统德育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导者,而教育对象则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客体地位。绝大多数师生的关系囿于传统型的师生关系,认为教育者处于这样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权威,教育对象往往对教育者采取传统的单向性崇拜,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很少进行有效的交流,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灌输式教育,采取“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方式,很少主动培养教育对象的反馈与交流意识,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忽视了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样一个实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不能进行有效地交流,也就不能有效地促进新观点新想法的出现,以及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培养发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发挥的实现路径

高校德育对象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对于高校德育育人功能的发挥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教育对象的人格品质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对于其主体性发挥的实现路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1、把握德育价值维度,变革德育理念

尽管德育处于一个特殊的战略地位,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思想性与社会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越来越为人所接受,这也对德育的个人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德育的个人价值的重点,培养人的身心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弘扬人的主体性,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更好地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凸显德育的个体价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帮助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作为个人的受教育者,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第一,培育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者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与学的过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展开,也应注重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教育者应把握德育的价值维度,结合德育的社会价值,同时培养其个体价值,更进一步帮助其主体性的确立。

第二,创造条件促进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首先需要教育者为其提供条件发挥出来,教育者应在日常教学中,通过鼓励、引导等方式,促进教育对象主动发挥自身主体性,包括主动参与课堂、主动改进课堂,并且指导学生在课堂外,主动了解深化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程度。

2、转变德育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关系

传统的单向型教学关系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基本局限于“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教学行为基本上处于一种灌输式、裁判式的方法。现代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教育强调的是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通过情感道德的理智交流,帮助受教育者内化道德品质与价值追求。因此,教学模式也应向更合理的方向转变,教学关系也应从单向型向双向交流型转变。

转变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德育不仅仅是作为一门需要传授的课程去教授,而是首先将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准则,通过学习,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信念,再通过言传身教外化为行为,通过这样感染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特定的道德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感悟,并从中加深对道德教育内容的体验与理解,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其次,与单向型相对的双向型的道德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仅满足于自身对教育对象的教育与影响,更要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交流与反馈。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将道德教育置于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和教育氛围中,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效果。

3、提升教育者主體素质,发挥教育者引导作用

德育教育者的主体素质,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自己所承担的职责与功能而应具备的所有技能与经验的总和,它对于教育主体实现自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即在感化、鼓舞、推动他人前进的实践活动方面具有有效性的人。”德育教育者作为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调控与实施者,其主体素质的如何,对德育能否高质量地实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德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傅梅芳. 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2).

[2] 尹 弋. 主体性探讨[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4).

[3] 罗建平, 朱巧英.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骆郁廷, 丁雪琴.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21).

[5] 叶稳安. 高校学生主体性德育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5.

[6] 昝玉林. 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原则[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道德教育
品读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