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红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追求。为了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将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举事例教学,习题讲解的方法四个方面,初步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怎样利用教材、教學手段、教学方法科学地引导学生,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个第一线教师都必须要探索的问题。下面是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提高理念调控的有效性
思想理念掌控着教学行为,教育思想观念会影响教学活动。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快速更新,教师要有终身的学习观,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教育学生能够合理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的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身上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影响学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洗涤学生的心灵。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体验和感悟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提高。
二、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包括教具的准备、教学活动过程每个细节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等。一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但在课时的安排上,可按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进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结构相似的章节可放在连续课时完成。例如,七年级《生物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按课程大纲要求,要安排两课时,但这三类植物,在内容结构上基本一样,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缩减为一课时。教师讲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这两种植物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第三种植物的知识,把表格填完整。通过这种模仿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的去获得知识,亲自归纳总结,印象尤为深刻。同时这三种植物放在一堂课内学习,可以很好的进行比较,帮助记忆,使学生对知识点之间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思维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必然提高。
三、提高事例教学的有效性
联系身边的实物事例,将生活带入初中生物课堂,妙趣横生。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大都是学生身边的知识,如微生物、农业生产、人口问题、环境保护、青春期的卫生健康等,都含有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举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生物教学生活化。例如,在讲解七年级《生物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讲到苔藓植物的“指示作用”时,可举个探险家的故事,这故事是:一名探险家在原始森林中迷了路,他身上没有任何可以指示方向的仪器,通信联络工具也没电了。他凭借自身力量安全走出原始森林。他是如何判断并找到出路的呢?我们都知道,苔藓植物茎中无输导组织,叶片又是由单细胞构成的,所以保水能力弱,使森林中苔藓植物在阳光照射不到的一面生长良好,而在接受阳光比较多的一面生长较少或不生长,这名探险队员就是通过认真观察树干上苔藓植物的生长分布情况,并以此作为方向的指示,找到正确的方向,这名探险家就是运用苔藓植物的指示作用,安全走出原始森林。讲完故事再反问学生,“学习生物学重不重要啊?”“我们要不要学生物学啊?”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用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提高习题讲解的有效性
教师在讲题的过程中,除了帮助解决一些难题,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知识外,还要注重把解题思路、方法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对一道题,一种题型,教师应进行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使他们懂得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用哪些知识去解决,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学》“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课后练习第三题,用线连接所列器官的主要组织是哪一类。教师引导学生从所列器官的功能和各种组织的功能方面去思考,功能相同的器官和组织连在一起。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做题就不会无从下手,就不会随便蒙题,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又如,在学习八年级《生物学》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中的“观察与讨论”第三题,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确了家蚕的发育过程,学生能明白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诗句中有不够准确的地方,认识到科技发展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多么重要。也要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甚至是一些权威的观点,勇于质疑,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看法说明你们在独立思考,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习题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课堂上习题的讲析主要是为了巩固知识,因此选题时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实用性,以及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以上四点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初步探索。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因素还很多,如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设施不足,学生的特点等不利因素。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这些“硬件”下,通过提高教师及教学过程的“软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有效教师”的作用,也一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