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瑶
课堂教学问题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因此,问题的优劣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要考虑规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出合理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一系列的高质量问题,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如此,教师还能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中得到学生学习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教师能够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对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研究.
一、利用引导式问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使学生缺乏思维养成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对一个问题进行分解,利用一个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思考.利用引导式问题有诸多好处.比如,能够帮助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解决难度较高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清晰过程.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我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这部分知识,如果直接将概念灌输给他们,会让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我对函数的含义进行思考,认为世界万物都有一种关系,函数恰恰反映了这种关系.我设置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我让一个学生配合做了这样一个游戏:我和这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一边,并让这个学生和我一起走到教室的另一边,我走一小步,他走三小步,我走两小步,他走五小步(我走的步数乘以2加1是他的步数).很快,这个学生走到了教室另一边.游戏结束后,我提出问题:“我和这位同学的步数是有一定关系的,我走一小步,他走了几步?”学生回答:“三步.”我又问:“我走两步、三步时,这位同学走的步数是多少?”引导学生对这个关系进行探究.最后学生得出了我们走的步数的关系.接下来,我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利用一个小游戏和启发性的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了函数的概念,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利用讨论式问题,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讨论式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利用这种问题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当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参与到讨论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能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年级有500人,男生比女生多50人,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学生很快就给出了解题思路:“假设男生x人,女生y人.x+y=500,x-y=50,解得x=275,y=225,所以男生有275人,女生有225人.”接下来,我利用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带领学生对比刚才的问题,讨论探究这个问题在原来的问题的基础上有哪些变化,使学生体会由难到易的学习过程,也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在引入讨论式问题时,教师可以和学生由易到难地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对问题进行反复的推敲.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值得师生去讨论,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利用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解决一道题,让他们掌握这道题的方法,不如利用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原理,掌握这一类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我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探索.学生回答:“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我又提出问题:“我知道同学们理解这个概念,不过是否还能表达得更加形象一些?”有的学生认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有的学生为了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拿出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板,然后其中一个叠到另一个上面,最终重合.这就是全等三角形.接下来,我引出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此时学生再理解这个概念就轻松得多.由此可见,适当的“留白”,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在课堂上,而课堂上提问式教学仍然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利用好问题这个纽带,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帮助学生鞏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