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泽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 (511300)
浅谈“问题导学”视角下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程泽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 (511300)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师生围绕问题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设计好的“问题或问题链”,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运算求解能力较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软肋,学生解题“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十分普遍.在高考中,不少考生由于运算求解能力不过关,导致在中、低档题上无谓的失分比比皆是.遗憾的是不少老师和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常常将这种失分的原因简单归结为“马虎”、“粗心”、“不注意”.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对概念、定义以及公式中字母的含义的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也有情感态度缺失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在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方面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运算求解能力呢?在“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视角下,笔者认为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多做文章.
1.设计问题链,让学生明理.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教学中,老师可针对学生对一些概念、定义以及公式中字母的含义认识模糊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形同”、“质异”的“问题链”,让学生思考、辨析,进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清本质.
例如,等比数列求和可设计以下问题链,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公式中字母含义的理解.
(1)2+22+23+…+2n=________.
(2)a+a2+a3+…+an=________.
(3)1+a2+a3+…+an-1=________.
又如,对函数概念及函数记号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可设计以下问题链让学生思考、辨析、纠错.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1)f(x)=2;(2)f(x)=x;(3)f(x)=m;(4)f(m)=x;(5)f(m)=m.
上述五个问题,关健是要弄明白谁是自变量,谁是常数,如果只注意形式,不理解字母的含义,则很容易混淆.
再如,对于参数方程,可设计以下问题链,让学生辨别,提高对参数的认识.
上述两个参数方程,形式完全一样,只有一字之差,但方程所表达的内容却差之千里.在方程(1)中t为参数,方程表示过定点(x0,y0)的直线,而在方程(2)中θ为参数,则方程表示以(x0,y0)为圆心,以|t|为半径的圆.可见,不理解字母的含义,仅仅死记外在的、形式化的公式,必然是“一做就错”.
2.设计问题链,让学生反思.但凡涉及到数与式的运算求解问题,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先化简,一般要经历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一系列的运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于对公式、法则、运算性质理解不够透彻,往往会因一些低级错误而因“小”失大,作为教师则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能因学生的“错小”而“不为”,教学中应将这些低级错误设计成问题链集中呈现出来,作为一面镜子,及时的让学生自省、纠错.
3.设计问题链,让学生明确方向.在运算求解过程中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结果越走越偏.有的学生尽管运算方向正确,但运算方法不当,从而半途而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不当之处,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琢磨,使学生的运算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例如,针对一类恒成立条件下参数取值范围的问题,可设计以下问题链让学生思考、感悟.
问题1 若不等式ax2-2x+2>0对一切的1 问题2 若不等式x2+2(a-2)x+4>0对一切的-3 以上两个例题,题型一模一样,但不能照搬同一种方法.问题1选择参数分离法合理、简便,而问题2则选择数形结合法较为简单,若选择参数分离法反而麻烦. 4.加强心算、口算和估算训练,提高运算速度 高考要求在规定的两个小时内完成答卷任务,因此老师如果将一些重要结论与常用数据以问题链的形式集中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对帮助学生提高运算速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