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凤艳
摘要: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怎样做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呢?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习动机,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习动机,三、正确运用奖和罚,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怎样做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呢?教师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發学习动机
动机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学习条件和实践条件,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学生的好奇点,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从而引导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我和愤怒做朋友》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四种生活中常见的让人愤怒的情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自主讨论应对方法,合作表演,通过,演一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完成效果非常好!
各种各样的情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想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动机。
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习动机
从学生的心理来说,学生们都是希望自己能很快学会新知识的。可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他们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大部分同学迎难而上,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喜欢选择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这种学生学习时遇到困难易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开放的环境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们一步一步让走向成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授《和愤怒做朋友》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填写“愤怒清单”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填写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愤怒,随后让学生说一说。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愤怒的时候,会怎么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回答。这时,教师设计了孩子们的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全都会变得勇于思考,它们更加积极地讨论、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在集中汇报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得到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下课后,他们纷纷表示还要去研究其他应对愤怒的方法呢!
其实,学习就是一个发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如果学生都会,那他们还学什么呢?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敢于迎难而上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孩子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三、正确运用奖和罚,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奖励比惩罚好;适时也需要必要的惩罚;奖励与惩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不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反而会削弱内部,内在的动机,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需要奖励;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奖励与惩罚。在现代教育中,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内心都是希望得到表扬的。基于这一点,教师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好的行为,并对这一行为多加鼓励,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来。当然,奖励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语言上的、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有时候老师的一个言语、一个眼神,都会成为孩子学习、探究的动力。
总而言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当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们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