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说阅读教学课上,学生看得懂故事情节,但却未必能看出文章的味道和深意。传统的小说教学是以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为基础,分析主题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受中考指挥棒影响,老师将各类人物、主题进行总结概括并给出一定的标准模板。学生阅读完小说后,只是将熟记的知识进行生搬硬套,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和作者的内心去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意蕴。
针对上述现状,本文试图将叙事学中的叙述视角理论引入初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教学,期待它对文本的解读产生独到效果,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
一、叙事视角概念的引入
小说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一种。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涉及到怎么讲的问题,也就是看故事的人关心的故事是以何种角度叙述出来的问题。在叙事学理论中,就是所谓的视角。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热奈特将视角称为“聚焦”,叙事视角是指“叙事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叙述人站在怎么样的位置上讲述故事或叙事角度是随着哪个人物的视点而变化的。”视角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依据聚焦模式的不同,热奈特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零聚焦”指无固定观察角度的全知叙述,又称全聚焦。其特点是叙事者所掌握的情况不仅涉及到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的现实情况,他还能知道他们的过去和未来,甚至知道人物的内心感受。“内聚焦”是指叙事者在作品中担当角色,他只能叙述他所看到的,描写他所感觉到的,其特点是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叙事者知道多少,读者就知道多少。“外聚焦”,仅从外部客观观察人物的言行,不透视人物的内心。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是零聚焦叙事和内聚焦叙事。
二、教材中课文的举例分析
《孔乙己》是鲁迅的经典之作。对于《孔乙己》的教学设计,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以此探讨出他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感受病态社会的冷漠;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除了上述教学切入点,还可以考虑从叙述视角的选择上,探究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孔乙己》一文讲述了小伙计回忆二十多年前在咸亨酒店当小伙计时,见证孔乙己到店饮酒,偷窃,被打折腿,欠账,死亡的遭遇。文中的“我”——小伙计,是这篇小说的叙述者。他被人介绍来咸亨酒店做事,“样子太傻”伺候不了长衫主顾。掌柜让他管羼水的活,老实的他这活做的也不得老板的心,一降再降,最后只得管温酒的工作。当时小伙计年少心善、不谙世事,从他的角度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围绕叙事视角设计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章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发展?“我”——咸亨酒店中的一个小伙计。第二,除了小伙计,鲁迅还可以选择谁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讲出的故事是否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来替换人物视角,让学生思考酒店掌柜、酒客或孔乙己本人叙述故事的差异,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领会小伙计叙事视角的妙处。若选择掌柜或酒客作为叙述者来改写文章,情节大多的是描写掌柜或酒客嘲笑诋毁孔乙己,表现出的是掌柜的势利,酒客的冷默和孔乙己的可悲。
若选择孔乙己本人来当故事的叙述者,可以对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取得功名,被打断腿之后如何生活,面对别人的嘲笑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进行全面而详细地叙述,但这样叙述都是以孔乙己作为描写对象,是以孔乙己一个单一视点的形象出现。鲁迅认为:在中国,不单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而且千百年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着“吃人”的悲剧。后者在鲁迅看来更可怕、更可悲。因此,在作品故事主人公的周围总要安排一些“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构成一种社会环境、社会氛围。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来展现主人公的悲剧,从而形成一种“看/被看”的叙述模式。因此,不能将孔乙己本人作为故事的叙述者。
以小伙计为故事的叙述者,一方面,他作为酒店中人,他可以全面地掌握孔乙己和掌柜、酒客的言行。另一方面,小伙计与“我”、孔乙己、掌柜及酒客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以相对冷静地观察周围发生的事,讲述故事。最初,小伙计看待孔乙己相对客观。随着故事的推进,小伙计也慢慢参与到了折磨孔乙己的过程中。在众人问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取得功名,孔乙己之乎者也的回答中,“我”和众人一样笑起来;当百无聊赖的孔乙己主动和我“攀谈”,想寻找一点心灵安慰时,“我”先是应付,继而“不耐烦,懒懒地答他”,到最后“努着嘴走远”了。可见,小伙计已被周围的人同化,与那些麻木、冷漠的酒客并无区别。年仅十二岁的孩童都沾染了封建社会的不良习气,孔乙己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不但是封建社会对孔乙己造成了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嘲讽和冷漠也造成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这在无形中深化了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三、课外语段的阅读运用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通過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态度的描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虚荣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和怜悯,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师在对《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情节,解读主题。
以《孔乙己》为例进行了叙事视角的分析后,利用课外语段《我的叔叔于勒》进行儿童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探究,可以让学生做到对叙事视角的学以致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由“我”——若瑟夫来讲“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若瑟夫是菲利普夫妇的儿子,是于勒的亲侄子。从若瑟夫的角度出发,存在有以下几种关系:若瑟夫父母眼中的于勒、若瑟夫眼中的父母、若瑟夫眼中的叔叔。若瑟夫父母眼中的于勒是一个“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贼、讨饭的、正直、有良心、有办法”的人。“钱”是菲利普夫妇评价于勒的唯一标准。菲利普夫妇的势利、无情,体现了成人世界人与人之间被异化的金钱关系:只追求金钱和利益,亲情根本不值一提。从这点出发,菲利普夫妇的行为让人觉得可恨。但当我们走进菲利普夫妇的家庭,就会发现他们不认于勒也是无奈之举。原本贫穷的家庭,会因为于勒的回来,生活变得更拮据,女儿的婚事也会受到连累。菲利普夫妇看似无情的表现其实包含着生活的情非得已。贫困的生活使菲利普夫妇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作者站在若瑟夫这个视角来展开叙事,可以看出莫泊桑对菲利普夫妇并非只是批判,而是一种理解和悲悯。
若瑟夫在个贫穷的家庭中,知道父母生活的艰辛。他在心里认了叔叔,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体现出他对叔叔的同情。成人那缺少的同情心在孩子的心中存在。这样的对比,不但是对世态人情的嘲讽,还寄予了作者对下一代人的期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与温情。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从于勒、菲利普和菲利普的妻子这几个角度叙述故事,体会到于勒对往事的忏悔和有家不能回的辛酸,菲利普夫妇的爱慕虚荣和势利冷漠。通过对不同叙事视角的表达效果对比,学生可以归纳出选择若瑟夫这个儿童视角讲述故事,若瑟夫不仅看得到“我”的叔叔于勒老年时的穷途潦倒,还能看到“我”父母在亲情面前的表现,是最容易进入作者内心世界,把握小说主旨的一条途径。
四、结语
从叙事视角的角度解读小说,并不是完全脱离人物、情节、环境这些要素,而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把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在保证作品完整性的基础上,于无形中带动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深入的赏析。叙事视角的解读是对传统小说教学模式的补充。尽管不是所有入选教材的小说都能运用这种理论展开教学,但这样的尝试可以为小说教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4]赵有芳.叙事学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张敏.《孔乙己》的教学解读和教学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2015.
[6]潘颖.《我的叔叔于勒》十年教学设计流变的反思[J].现代语文,2015,(11).
[7]李旭东.《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新视角[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4).
(杨莉 广西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 4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