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绘华
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既是“语文教学观”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局限和素质教育的强烈感召,时至今日,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形成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初步发展格局。随着网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推广,“互联网+教育”的现代科技模式为语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技术支持。本文结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将从创设生活情境、加强内外链接、促进读写教学和丰富学科素养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互联网+”运用;和谐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126-02
无论是从来源还是从运用与发展来说,语言是“木”生活是“本”,语言是“水”生活是“源”。也就是说,语言文学一旦远离或者摆脱生活元素的涵养与滋润,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这正是陶行知校长所积极倡导的“大语文教育观”的根本因素和价值所在。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长期凌驾于生活之上,直至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和呼唤下,才回归“自然田野”式的生活。然而就小学语文来说,由于学生日常活动范围相对狭小,生活化教学难以得到全面舒展。如果把其与以“互联网+”为模式的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融合优化,则能从应用实践中赢得“1+1>2”的效果。
一、简析“互联网+”模式的时尚性
什么是“互联网+”?到目前为止,无论官方还是社会网络,都尚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论。自2016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它迅即一夜“爆红”。虽然“互联网+”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明”的社会现象,但其确是现代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在诞生之初,就以“红杏探墙”的生命活力,形成了更加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令人欣喜的是,一段时期以来,这种现代信息化模式骤然升温,并很快运用于社会生产和事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同时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初步效益和良好启示。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与发展,有利于激发与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与形式,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基本素养。
二、对“互联网+”模式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微
学校教育是一项有理论指向、有目标追寻和有策略引导的艺术性实践工程。俗话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坚持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我们就能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效果。
(一)在教学情境创设中逐步实现两者间的和谐与优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课程模式已被许多一线教师普遍接受并广泛应用,并已逐步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由于心智发展的规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属于“唯情趣一族”,情境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既重要又必要。比如对苏轼的《题西林壁》这节课的教学,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同时又是一首奥妙无穷的哲理诗。许多小学生不仅没有到过庐山,而且对所谓的“岭”与“峰”,缺乏相应的实际感知和想象能力。正因如此,教师可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把自然生活中的庐山直接“搬移”到课堂教学之内,并通过动静自如地“横旋侧转”,把诗中所描绘的“峰岭变幻”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再从旁给予适当地精讲细析和引导。在身临其境的心境下,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感悟,而且有利于他们与作者进行“跨越交流”。
(二)在加强内外链接中逐步实现两者间的和谐与优化
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校长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两种信条式教育命题都在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合则共荣、分则互损”。客观公正地说,其实许多教师都懂得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局限,最终形成了“知易行难”的现象。“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普及和推广,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比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内容时,教师可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把“太阳下显树影”“北极星指路”“树叶辨识南北方”和“冬雪融化有快慢”等自然生活现象再现,除此之外,还可补充一些如“年轮”“蚂蚁洞穴朝南开”“白天太阳夜晚月”等“大自然的语言文字”,来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自然和生活常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链接起来,这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走向学用结合的良性发展之路。
(三)在促进读写教学中逐步实现两者间的和谐与优化
在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而且更是不容忽视且举足轻重的“重头戏”。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千百年来关于“读”与“写”关系的最精辟的论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传统阅读的对象相对单一,多是以报刊书本为主要对象。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既不方便,又难以产生兴趣,因而学生写作时往往深感吃力。如今有了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支撑,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实现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如《望庐山瀑布》,这是一首流芳百世的寫景抒情诗。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直观演示,不仅让学生从“红日”“香炉峰”“紫烟”和“瀑布”等客观物象中享受了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而且通过把“照”“生”“挂”“落”动态化,让他们在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中获取丰富多元的感知材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其中某种物象“写一写”感受时,难道他们还会感到言之无物吗?
(四)在丰富学科素养中逐步实现两者间的和谐与优化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语文学科素养必须自小学开始培养,并且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积累与积淀过程。什么是“语文素养”呢?通俗地说,它是指在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有机整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激励、唤醒、鼓舞”下,能够使小学生在“图文并茂”“音像和谐”中多观赏与想象,在“储备海量”“动静自如”中多阅读与感悟,在“多看、多读、多想、多悟”中不断积累语言、增进审美、培养习惯、凝练个性等,从而在有效丰富学科基本素养的同时,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肯定的是,这在传统语文学习中是难以企及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模式这项方兴未艾的艺术实践课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高度重视,从而为实现生活化教学与“互联网+”的和谐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魏晨曦.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应用[J].学周刊,2014,(6).
[2]姚桂萍.浅谈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1,(20).
[3]吴亚西.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对小学习作教学若干基本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3).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