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梅
摘 要:导学问题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导学问题对于引导小学生的品德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小学品德课堂上导学问题设计在内容上、形式上、功能上的三大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教学重點、学生思维、学科本位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导向性导学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品德;导学问题;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020-02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小学生自主化、体验化、活动化的品德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导学问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精彩的导学问题是品德课堂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之一,因为教师通过导学问题才能引出教学内容,并推动小学生的品德学习。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导学问题的设计存在随意化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小学生品德学习的低效化。那么,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导学问题的设计存在哪些误区?又该如何设计有效的导学问题呢?
一、小学品德“导学问题”常见误区剖析
导学问题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功能。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由于对导学问题的概念及设计要点没有认识到位,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导学问题:“读过了课文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看了视频之后,你有什么观点要表达?”还有部分教师将“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什么观点要表达”视为“万能钥匙”,无论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对象是哪个年级,一味重复地使用,学生对这些问题已经麻木了,缺乏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难以令人满意了。
(一)偏离教学重点——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高效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要引导学生针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导学问题是重要的引领手段。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随意发问的现象,导学问题偏离了品德学习的重点内容,缺乏了针对性,这样,自然不能促成学生品德学习的高效化。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集体力量大》一课时,首先给学生讲述了《五个手指》的故事,这个故事描述的是五个手指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但是最终明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具有更大的力量。讲完故事老师提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有的学生说:“故事中的手指五兄弟为什么会争吵?”有的学生说:“手指五兄弟中究竟谁的本事最强?”学生们纷纷举手发问。 学生连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由于过于离谱而引发了哄堂大笑,课堂一片喧哗。为了组织课堂纪律,教师花费了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回到教学主线之中,很显然,这节课的教学失败了。
以上案例中,教师给学生讲述《五个手指》这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感受集体力量的强大,在取材上是具有针对性的。但是,教师的导学问题却没有围绕这一教学重点,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在没有针对性的提问下进行偏离重点内容的发言,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失败。
(二)游离学生思维——在形式上缺乏启发性
小学品德是一门活动性非常强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品德课堂教学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就可以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现在一些教师的导学问题存在游离思维的现象,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够回答,缺乏了启发性的导学问题是不能够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化的品德学习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校园的铃声》这一课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模拟化的下课铃声,然后提问:“当你们听到下课的铃声后,会干什么?”“我会先去上厕所。”“还有吗?”“我要到操场上去运动。”“真是爱运动的孩子。还有吗?”……就这样,这个环节在一问一答下,花了约三分钟时间。
以上案例中,教师的导学问题很显然是没有思维深度的,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一问一答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是不可能进行深入化的品德学习的。
(三)“远离”学科本质——在功能上缺乏导向性
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进行体验化的品德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一些教师所设计的导学问题往往“远离”了品德这门课的学科特点,与品德教学的本质不贴切,并不能够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化的品德学习。这样,自然也就不能引导小学生进行高效化的品德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利用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被破坏后的圆明园图片。然后提问:“看到这幅圆明园照片,你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分别用“惨不忍睹”“伤痕累累”等词语来概括,而教师还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肯定,俨然把这一堂课上成了语文课。
很显然,以上案例中教师的导学问题远离了品德课,从而使品德课堂充满了“语文味”却缺失了“品德味”,这样的导学问题肯定是失效的。
二、优化小学品德导学问题的对策
以上,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当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导学存在的三大问题。在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导学问题的价值功能及设计策略,要基于教学重点、学生思维和学科本质,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导向性的导学问题。
(一)基于教学重点,导学问题要有“针对性”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在课堂上提出过于繁杂琐碎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还会令课堂教学的完整性降低,导致课堂教学的一问一答式。高效化的导学问题应该是基于教学重点的,要突显其针对性,这样,才能引导小学生在品德课堂上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化的品德学习,从而促成品德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例如,在《诚实是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一个探险者驾驶着满载金钱、名誉、诚信、权力的大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航行,由于船上的东西已经超重又马上会有狂风来袭,所以一位智者提醒年轻人最好丢掉船上的一部分东西以保证航行安全。年轻人思来想去,最终将诚信丢入了海中,这时一个巨浪迎面而至,大船翻了,年轻人也坠海丧生了。这时,智者深深了叹了口气说:连诚信都可以丢掉的人,有什么资格抵达理想的人生彼岸呢?基于这个故事内容,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一个人诚实重要不重要?(2)为什么丢掉了诚信的人,没有资格抵达理想的人生彼岸呢?(3)你有过不诚实的行为吗?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开始了思考,教师也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入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诚实”的概念、“诚实”的重要性进行感知,并且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形成“诚实”的品质。endprint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基于“诚实”这一关键词设计导学问题,而导学问题是基于教学重点的,因此,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达成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二)基于学生思维,导学问题要有“启发性”
语言是最主要的信息传递载体,想要保证所传递的信息完整准确,教师就必须准确选择字词,组织语言。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内容一般都非常简单,文字字数较少。基于此,品德教师应巧妙地组织语言,将课文隐含的深意传达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在立足于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问题,借此调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主动性。
例如,《失败怕什么》课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曾经在蹒跚学步的时候跌倒过无数次,因为没有放弃继续练习才最终学会了走路。每样事物都有双面性,失敗与挫折也不例外,只要认真总结、吸取教训、继续前进,最终我们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若是教师简单地提问:你认为失败与挫折属于好事还是属于坏事?学生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有好有坏”。但这并不是他们在深刻领会课文隐含的深意之后给出的回答,而完全是从课文的字面意思中理解出来的。但若是教师以“不完全”为切入点来设问,学生的思维将会明显活跃起来。如教师提问“不完全”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将“不完全”这三个字省略掉?学生们立刻会对这三个字产生兴趣,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深入理解失败与挫折的双面性。
可见,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导学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思维,要具有思维启发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化的思考,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品德认知与品德行为。
(三)基于学科本位,导学问题要有“导向性”
小学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态度与行为,要引导小学生在体验化的过程中形成品德认知。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品德学科的本位为小学生设计具有品德导向性的导学问题,以此引导小学生进行高效化的品德学习。
例如,在教学《不和香烟交朋友》一课时,一位教师将本地一位烟龄3年的14岁中学生肺癌患者的案例作为引线,向学生提问:身边发生了这样难以接受的事情,你还会想去试试香烟的味道吗?毫无悬念,学生们大声地回答:“不会”。随后,教师马上追问:“如果5年后你的朋友递给你一支烟,15年后你的领导递给你一支烟,那个时候你还能像现在这么坚定地对他说‘不吗?要注意,递给你烟的人可是你的领导,如果你拒绝了就很有可能会失去一个难得的晋升机会,你还是会坚定的拒绝吗?”这时学生们都沉默了。教室经过了一分钟的寂静之后,教师进行了如下总结:“没错,我们现在可以很坚定地对香烟说‘不,但是若干年后,我们却可能很难再对香烟说‘不了。不过,老师还是希望当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大家回想一下今天我们讨论的案例,鼓起勇气说‘不,可以吗?”
以上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导学问题引导下虽然没有发言,但是,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为教师的导学问题是具有品德导向性的,能够引导学生基于品德认知与品德感悟进行深入体验,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问题是驱动思维的原动力,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问题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还能够驱动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自主探究,教师应正确理解导学问题的真正意义。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精确巧妙的导学问题,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够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品德课教师应提高对导学问题“设计”的重视程度,走出过往的误区,让品德课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杜立本.小学品德导学问题设计三策略[J].广西教育,2013,(13).
[2]陈新和.《品德与生活》导学问题的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5,(10).
[3]袁秀花,刘晓玲.浅谈小学品德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5).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