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现状研究

2017-05-09 15:07:15马卫晶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平均分学习效果注意力

马卫晶 袁 茵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现状研究

马卫晶 袁 茵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研究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可以为其学习提供合理建议。文章采用自编《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现状观察表》,观察某启智学校17名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表现,发现孤独症儿童学习适应中课堂准备表现最好,课堂互动情况、课堂行为规范、课堂注意力次之,课堂学习效果最差;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准备、课堂行为规范、课堂注意力和课堂互动情况随年级增长适应状况更好,随程度加重,适应不良;孤独症儿童随着程度增加,学习效果更差。

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

学校学习对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培智学校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学习适应现状进行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孤独症儿童学习情况,制定出具体有效的教育教学安排,从而使孤独症儿童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提前适应社会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孤独症儿童课堂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学习适应能力,开发孤独症儿童的潜能,提高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的质量,已经成为培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亟于解决的问题,也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成果。进行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现状研究,对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课堂适应能力和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有重要作用。

课堂主要包括教学场所、教学环境、师生关系、课程、教学活动等内容[1]。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适应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与课堂的物理环境、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等方面进行相互作用时不断调整自身状态,最终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1]。课堂适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入学适应,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研究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学习适应现状能更好的了解孤独症儿童的课堂表现,发现其课堂表现存在的不足,为改进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帮助培智学校制定更合理和有效的教学计划。研究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现状还会更深刻的了解孤独症儿童在校期间的表现,从而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适应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培养更适当的课堂行为习惯。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启智学校的17名孤独症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3人,男生14人,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为低年级,共5人,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为中年级,共6人,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为高年级,共6人。其中轻度5人,中度6人,重度6人。被试与智力障碍学生共同学习。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总体分析。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包括课堂准备、课堂行为规范、课堂注意力、课堂互动情况和课堂学习效果(见图1)。平均分

图1 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总体情况

通过观察发现,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准备表现最好,课堂互动情况、课堂行为规范和课堂注意力次之,课堂学习效果表现最差。

课堂准备是课堂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课堂学习最基本的步骤,充分的课堂准备会帮助孤独症儿童更顺利的完成课堂学习,课堂准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训练最多。

孤独症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刻板行为,习惯把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课堂准备包括摆好文具,拿出教科书等,这都需要孤独症儿童将文具和教科书放在要求的固定位置,这正好符合孤独症儿童习惯将东西放在固定位置的特点,孤独症儿童经过一定训练可以完成。因而课堂学习适应中课堂准备的平均分最高,适应最好。

学习效果是对一堂课的整体反应,孤独症儿童要有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但要求孤独症儿童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去,还要求其能够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学会教学内容,并且完成课堂作业,这需要孤独症儿童有很好的自身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轻度孤独症儿童由于自身能力相对较强,刻板行为较少,思维较灵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并学会教学内容,而重度孤独症儿童的自身能力较差,信息整合能力更差,几乎不具有这种能力,不能接受并完成课堂内容,甚至不能参与到课堂中去或者干扰正常的课堂秩序,因而总体来说课堂学习效果适应能力最差。

(二)孤独症儿童课堂准备现状分析。课堂准备是指孤独症儿童在开始上课之前为了保证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好的完成而做的准备。本研究中包括摆好文具、拿出教科书、打开书本三个方面(见图2)。平均分

图2 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准备表现

从图2可以看出,当孤独症儿童年级相同时,平均分受障碍程度影响,程度越轻,平均分越高,程度越重,平均分越低。轻度孤独症儿童,无论年级高低,平均分均为满分。中重度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准备得分受年级影响,年级越高,平均分越高,年级越低,平均分越低,高年级有较明显的变化。

孤独症儿童在课堂准备中,差异主要体现在障碍程度方面,程度越重适应能力越差,程度越轻,适应能力越强,并且轻度孤独症儿童的得分一直平稳。这是由于课堂准备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之前最基本的步骤,是学生每天必须经历也是经历最多的。不同程度的学生自身能力不同,接受能力有差异,经过相同时间的训练和练习,程度轻的孤独症儿童接受的较好,程度重的孤独症儿童接受的较差,轻度孤独症儿童理解能力更强,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令,所以在课堂准备方面表现的很好,而程度重的孤独症儿童几乎不能理解教师的指令,所以课堂准备较差。因而不同程度的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准备存在差异。高年级孤独症学生由于受到的教育和训练时间都远远超过了低年级和中年级,所以高年级的孤独症学生在课堂准备方面会有明显的进步。

总体来看,随着孤独症儿童年级的增长,重度孤独症儿童课堂准备适应发展迅速。

(三)孤独症儿童课堂行为规范表现分析。儿童行为规范是最为基本的课堂制度之一[2],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孤独症儿童更好的适应课堂学习,取得更满意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中,行为规范包括坐在座位上、保持安静、与课堂同步活动和听指令四个方面(见图3)。平均分

图3 孤独症儿童课堂行为规范表现

从图3可以看出,孤独症儿童的课堂行为规范与年级和障碍程度存在关系。当孤独症儿童的年级相同时,课堂行为规范与障碍程度有较大关系,程度为轻度的孤独症儿童的平均分较高;中度的孤独症儿童得分低于轻度,但高于重度;重度的孤独症儿童在课堂行为规范中适应能力较差,平均分得分较低且平稳。在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程度相同的情况下,高年级的孤独症儿童平均分得分更高,低年级的儿童平均分得分较低一些,其中中年级和高年级得分相同。

年级越高的孤独症儿童接受到的训练越多,更加习惯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因而高年级的孤独症儿童课堂行为规范表现的较好,而低年级的孤独症儿童接触教学时间较短,受到的课堂行为规范训练较少,因而他们的课堂行为规范表现较差。中年级的孤独症儿童已经接受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这一年级组的孤独症儿童与高年级的孤独症儿童表现无差异。此外,程度重的孤独症儿童各方面的接受能力都较差,课堂行为规范的接受能力也较差,程度轻的孤独症儿童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育等的接受能力也会较高,所以在课堂行为规范方面的接受较好,适应表现也就更好。

总体来看,孤独症儿童的课堂行为规范表现发展平稳。

(四)孤独症儿童课堂注意力表现分析。注意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注意是人们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3]。本研究中注意力包括关注课堂内容和认真听讲不受干扰两项(见图4)。

平均分

图4 孤独症儿童课堂注意力表现

从图4可以看出,当孤独症儿童的年级相同时,程度越轻,平均分越高,程度越重,平均分越低。对于轻度和中度孤独症儿童来说,在障碍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年级越高,平均分越高,课堂注意力适应情况越好;年级越低,平均分越低,课堂注意力适应情况更差。重度孤独症儿童的低年级和中年级平均分均为1分,表明课堂注意力完全不适应,高年级平均分为1.17分,接近1分,几乎不适应。

高年级的孤独症儿童接受教育的时间较长,接受过的课堂学习适应的训练也相对较多,因此可以有比低年级更好的课堂注意力的表现。不同障碍程度的孤独症儿童本身的接受和控制能力也不同,轻度的孤独症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更强,经过训练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关注课堂内容。轻度孤独症儿童自制能力也更强一些,更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重度孤独症儿童由于在这些方面自身能力过差,语言能力较差,无法理解教师的指令,更不能专注于课堂学习内容,因此重度孤独症儿童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堂注意力表现较差。

总体来看,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中的课堂注意力表现轻中度孤独症学生的表现随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重度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表现平稳。

(五)孤独症儿童课堂互动情况表现分析。互动是指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互动作用[4]。在本研究中,互动情况包括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两大方面。师生互动包括回应教师点名和回答教师问题两个方面,同伴互助包括接受帮助和同伴提醒有回应两个方面(见图5)。

平均分

图5 孤独症儿童课堂互动表现

从图5可以看出,孤独症儿童课堂互动表现的平均分与孤独症儿童的年级和障碍程度有关,轻度孤独症儿童无论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平均分得分都是满分。中度和重度孤独症儿童年级越高平均分越高,年级越低平均分越低,折线呈上升趋势。年级相同时,轻度的孤独症儿童,平均分为满分。中度的孤独症儿童平均分都稍低,而重度的孤独症儿童平均分更低。

轻度孤独症儿童接受能力较好,因此他们经过训练后课堂的互动适应状况会更好,这与接受多长时间的训练无关。此外,轻度孤独症儿童自身能力较强,能够对教师的提问和问题做出反应 ,更容易参与互动,对同伴的提醒也会做出反应,甚至有时可以提醒同伴。而程度较重的孤独症儿童接受训练的能力有限,接受同样时间的训练后无法像轻度孤独症儿童那样顺利的了解怎样进行互动,因而很难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重度孤独症儿童自身能力较差,课堂上有时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因而也不能有良好的课堂互动表现。高年级的儿童接受训练的时间较长,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加适应,课堂学习的互动表现的更好。但是程度特别重的孤独症儿童由于本身的能力特别差,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因而年级的高低并不能对他们的课堂互动情况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儿童的课堂学习几乎无互动表现。

总体来说,各个程度的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的互动情况均发展平稳,总体适应状况平缓上升,重度孤独症学生的适应状况与轻度和中度孤独症学生的适应状况差异较大。

(六)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效果分析。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经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对一节课所学内容掌握的如何,是否有有意义的收获,课堂的学习任务是否能完成。在本研究中,学习效果包括学会教学内容、参与课堂练习和完成作业三个方面的内容(见图6)。

平均分

图6 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效果表现

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程度的加重,平均分呈下降趋势。相同程度的孤独症儿童平均分在不同年级没有很明显差异。

孤独症儿童障碍的不同程度会影响其接受外界知识和刺激的能力,程度越轻,越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越容易理解教师课堂的教学内容,因此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而重度的孤独症儿童由于程度较重,在一般情况下实现自我控制较难,很难真正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也就不会产生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与年级几乎没有关系,一是由于重度孤独症儿童本身的自理和理解能力就差,无法接受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二是由于年级越高,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越重,内容更复杂,对重度孤独症儿童来说接受起来更困难,所以也很难有学习效果,因此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学习效果与年级几乎无关。

总体来说,在学习效果方面,孤独症儿童的适应状况表现平稳,学习效果与年级几乎无关;学习效果与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程度有关,程度越轻,学习效果越好,程度越重,学习效果越不理想。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孤独症儿童学习适应中课堂准备表现最好,课堂互动、行为规范、注意力次之,课堂学习效果最差。

2.孤独症儿童课堂准备、课堂行为规范、课堂注意力和课堂互动随年级的增长适应状况更好,随程度加重,适应不良。

3.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随着障碍程度增加,学习效果更差。

(二)建议。

1.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要注重训练常抓不懈。孤独症儿童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在学习适应方面有明显的进步,经过训练能够更加理解教师的指令和课堂的要求,能够更好的适应课堂学习,会有更理想的学习效果。进行学习适应方面的训练不但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完成课堂学习,还有利于其了解培智学校的生活,更好的适应培智学校的生活,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坚持不懈的进行课堂学习适应方面的训练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孤独症学生更好的适应培智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会有更满意的学习效果与影响。

2.重视重度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学习适应教育。重度孤独症儿童在学校中的适应情况较差,几乎不能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一些重度孤独症儿童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班级其他同学的课堂学习效果。因此,注重重度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学习教育,加强重度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尤其是课堂行为规范的训练,有利于重度孤独症儿童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有效学习。

3.注重培养课堂行为规范。良好的课堂行为规范有利于维护课堂秩序,孤独症儿童,尤其是程度较重的孤独症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受限,不能很好的遵守课堂规则,因此培智学校的教师应该帮助孤独症儿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特别是程度较重的孤独症儿童应该多加训练,让其更明白课堂上应该遵守的基本要求,比如什么时候应该起立、什么时候可以说话,上课期间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座位等。对课堂上的每一种行为规范都应该多次反复的练习,有问题及时纠正,好的行为及时强化,不恰当的行为及时消退。除此之外,还需要家校合作[5],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规范。

4.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课堂适应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6]。孤独症儿童由于身心发展受限,学习能力有限,容易有刻板行为,所以大部分的教育教学的训练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同时教学方法要简单明了,不能繁琐,利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尤其针对程度较重的孤独症儿童,通过创造各种有力的条件来发展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学习适应能力。

孤独症儿童学习适应关系到其当前的发展和终身发展,课堂学习适应对孤独症儿童的学校学习,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应重视孤独症儿童课堂学习适应的状况,采用相应的教育措施,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提高孤独症儿童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1]李燕,郑莎莎,王忠旭.学前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课堂适应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2):29.

[2]尹自强.基于具身认知的课堂行为规范新探[J].教学与管理,2014(5):100.

[3]张念宏.教育学词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10): 311.

[4]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4.

[5]邵培,袁茵.孤独症学生课堂师生互动表现与教育建议[J].绥化学院学报,2015(10):85-87.

[6]胡晓毅.当前美国孤独症儿童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9):97-98.

[责任编辑 王占峰]

On the Status Quo of Autism Children's Classroom Learning

Ma Weijing Yuan Yi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9)

The study of autistic children's classroom learning can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ir learning.In this study,we used self-compiled“autistic children's classroom learning to adapt to the status quo observation table’to observe a Qizhi school’s 17 children with autism classroom learning adaptation performance.We found they perform best in class preparation,classroom interaction,classroom Behavioral norms,classroom attention followed,and classroom learning the worst.Autistic children's classroom preparation,classroom behavior norms,classroom attention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will be better with the level of growth and become worse with the degree of aggravation.Autism children with the degree of aggravation is increasing,learning results will be worse.

children with autism;classroom;learning adaptation

G766

A

2095-0438(2017)04-0070-05

2016-12-12

马卫晶(1993-),女,辽宁瓦房店人,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袁茵(1964-),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发展与教育。

猜你喜欢
平均分学习效果注意力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民族文汇(2022年14期)2022-05-10 03:08:22
让注意力“飞”回来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莲心宝宝有话说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平均分一半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