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滇越铁路,重塑文化品牌

2017-05-09 01:08张瑶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滇越铁路文化品牌

张瑶瑶

摘 要:在世界和平发展的今天,第三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而文化内涵及品牌效应则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重建滇越铁路,对中越贸易及旅游都有重大意义。重建滇越铁路将会成为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陆上交通,对云南“桥头堡”的建设也是一剂催化剂,必将成为云南旅游的崭新名片。

关键词:滇越铁路;文化品牌;中越联合开发;精品旅游

一、当前政策契机

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蓬勃发展,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旅游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是否也能够效仿欧盟旅游一体化的样板,通过区域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扩大现有优势,使旅游业朝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中便提出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而且在《云南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专项规划制定指导意见》中分为两个五年:第一个五年(2011-2015年),建设重点集中在交通道路网络、油气管道、物流、边境口岸和印度洋口岸建设;第二个五年(2016-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昆明、曲靖、大理、蒙自为核心的公路、铁道、航空、水运国内、国际运输网络,加大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特色农业、旅游业、矿产、生物制药、金融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滇越铁路的开发重建可以成为云南桥头堡事业的催化剂。目前中越正在将“滇越铁路”申报世界遗产。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其实质就是跨越边境式次区域合作,意在吸纳新地缘经济学的区位理论,将重点集中于跨境地区的合作,争取获得“1加1大于2”的整合效应。目前云南没有直达越南的火车,只有汽车和飞机,这对百年滇越铁路的资源是一种浪费,在当前大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下,滇越铁路的修建与开发势在必行,必将成为滇越旅游业发展的新窗口和新平台,也必将成为滇越国际旅游合作中最具有历史积淀的优势资源和品牌,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客源市场空间巨大。

二、滇越铁路概况

云南的陆路交通受限于地形,多高山峡谷,地势起伏较大,少有大路,运输主要以人背马驼的形式。由于条件艰苦,鲜少有单独的商人,大都结成帮派,由有威望的“锅头”带领进行长距离商品货物的运输,开通了云南的运输古道,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茶马古道”。直至20世纪,现代化交通开始出现在云南,铁路公路渐渐出现,开始触及改变上千年传统的人背马载运输。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全面改变了滇南交通运输状况,打通了昆明至河口、河内、海防的道路,货物通过海运运往世界各地。至此,滇南区域的马帮运输主要局限于从城镇至火车沿线的运输。待个旧至建水的寸轨开通后,建水、个旧、蒙自、开远一线的运输均为铁路所代替。滇南马帮多转向从事火车站至各个销售地的短途运输,或只在更偏远的城乡使用马帮。蒙自是云南近代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碧色寨由于位于滇越铁路与个石碧路线交汇处即滇越铁路的中心地带,造就了其曾经的特等荣耀。现在的碧色寨也依旧保留着滇越铁路通车的建筑,有一些厂房依稀可见当年的繁荣,哥特式建筑与中式建筑的完美交融是20世纪蒙自商业辉煌时代的见证。现在的碧色寨车站依旧是典型的“法国黄”的外墙,绿色扇窗,偶尔有居民经过寂寥的铁轨,不复当年。碧色寨——当年的铁路交通枢纽终究因为客源不足与终年亏损于2005年停止客运,每天只有两班货运列车开出,经过宜良、开远、碧色寨、河口、老街进入越南境内最终到达海防站。

众所周知,工业遗产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近代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由于新型交通工具的开发使用,使得许多老牌的铁路城市中的一些铁轨都被废弃使用,这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浪费,一些工业厂房也存在此种问题。但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对工业遗产逐渐重视,人们观念也在改观,加上城市的规划以及旅游的开发,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再利用也就势在必行。如河南部分铁轨的现代化开发,昆明M60文化产业创意园就是对曾经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利用,将里面的一些老旧废弃的设备做成一些創意品或者直接成为游乐设备使用。昆明七步场的豆腐宴也是旧小学改造的,正在修建的豆腐文化博物馆,可见旅游都在逐步重视打文化牌。现代社会怀旧情怀浓郁,新一代儿童没有见过这些老设备,猎奇心理也极其浓重,包括现在一些空的厂房改造成篮球场或者演唱会的舞台,这种改造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从而得出叠加效果。同理,碧色寨已经废弃许久的米轨又被重新重视,当前大的时代背景与国家的方针政策都对云南这座“桥头堡”给予重视,而且红河州作为一个自然、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自治州,作为红河所流经的城市,可以进行化点成线的开发。红河始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可以发展宣扬五朵金花文化、道教庙宇文化,流经楚雄彝族自治州,可以开发利用其火文化、恐龙文化、虎文化及其毕摩文化。南接越南,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打造文化品牌。

三、开发状况与发展建议

蒙自政府目前正在投资将碧色寨逐步开发成为一个具有法式风情的旅游小镇,并将会在旅游小火车通行期间,挖掘其本身富有价值和吸引力的人文内涵来充实和串联其历史文物。经过实地的调研,了解到碧色寨周围的古老民居大约有百年历史了,但是整体民居的规划混乱,现代民居包围着古民居,古民居只是圈地进行了保护,而并没有过多修缮,也还未进行系统的开发。碧色寨是一个点,它的景观火车可以短距离串联蒙自县城,把其标志性建筑五大文化中心、西南联大蒙自旧址、红河博物馆等进行串联。而且它的开发可以涉及红河流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可以涉及国内外的联合开发,甚至可以串联元阳梯田等世界文化遗产,借以打响文化品牌。文化的影响力是十分强大的,要知道,蒙自之所以成为过桥米线的发源地并流传全国,也和米线所依托的故事——每日为应考夫君跨桥送饭的女子有很大关系。

滇越铁路的历史是和马帮有密切关联的,共同构成了工业化进程中的脉络,尽管旁边的一个四合院落内已经建成了马帮博物馆,但是博物馆只有一层,分东西两边陈列,两边的陈列物都大同小异,种类不够丰富,而且文字解说很少,也没有现代化博物馆的3D影像放映设备,这不利于游客立体化的掌握马帮及滇越铁路的历史。

(一)深层次景观开发

民族文化应该被作为产业开发,带动地区经济的合理调整,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培育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乃至支柱性产业。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开发基本上是基于单独开发,首先资金不到位,跨度大需要合作与统筹,但是很多政府没有这个意识,导致资源不能有效整合,每个区域都只开发自己仅有的资源,很难做大、做强、做出品牌。而且现在的开发多为单纯的景观或者民俗的开发,没有更多地挖掘其文化内涵,也没有与时俱进地为其注入时代内涵。要知道,民族文化含量的高低决定着旅游业的生命力,只注重低层次景观开发,这样也会使得游客二次游玩率降低。许多项目游客的参与度低,这样很难调动其积极性。

(二)全方位媒体宣传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应该运用新型的媒介广告加以宣传。在云南本地设置的蒙自旅游以及滇越铁路的宣传都几乎没有,可想而知省外以及国外。在这方面应该参照已经消失的三峡纤夫文化,以前的纤夫和“茶马古道”上的马夫都是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消失的一种职业行当。湖北与四川进行联合开发,同时设置纤夫的体验馆与参观处,而且把一些故事进行改编,进行舞台化的呈现。在碧色寨也发生过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侠妓小凤仙帮助蔡锷将军逃离京城回昆领导护国运动,但是途径碧色寨,有人假借敬酒行刺,蔡锷的下属帮其挡住,蔡锷得以上车逃离。这种有情有义、忠肝铁胆的故事值得进行改编或者影视创作,其影响力是巨大的。正如现代媒体传播,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带火了元阳旅游,电影《五朵金花》使得大理令人神往,那么无论是现代舞台剧还是影视剧完全可以使用这一文化IP,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精品化旅游线路

在旅游客源方面,除了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等出名景点,蒙自一般都是省内游客居多,这和它的接纳能力以及交通设施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目前为止昆明到越南只能乘坐飞机或者大巴。火车没有直达越南的,但是滇越铁路当时对于中越的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越南的棉花、中国的茶叶、丝绸等进行贸易。当今中国需要越南的农副产品,而越南需要中国的新型科技产品,越南来华的旅游客源也与日俱增,就应该进一步简化签证的办理手续,或者对部分省市进行免签,滇越铁路的重新恢复以及优化提速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旅游线路需要进行重新的优化组合。例如,滇越铁路的起点依旧在昆明,经红河流域。首先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其次是彝族自治州,经过红河哈尼族自治州,途径蒙自碧色寨,经河口终点站至海防,而且云南与越南可以进行资源互补,云南高原,有雪山、喀斯特地貌,越南地处河谷及入海口,海洋景观丰富,高原、河谷一日欣赏,如果能够做到饮在昆明,食在越南,该是何等享受。这在现代化提速的交通工具面前,应该并不困难,而且火车可以专走精品旅游线路比如为期几天,像火车的停靠站点一样,只不过这些站点旁边应该设有开发的民族村寨,比如哈尼族的村寨,那么游客不仅可以参观,而且可以参与到他们的生产劳动之中,当然传统项目“阿细跳月”等歌舞的展示也必不可少,停留多久然后规定好时间开往下一个站点,这样一趟旅程下来,可以体会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情,历史与人文景观进行融合。

四、结语

在世界和平发展的今天,第三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而文化內涵及品牌效应则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大政策支持下,云南应该抓住机遇,抢占文化旅游的先机,重建滇越铁路,对中越贸易及旅游都有重大意义。重建滇越铁路将会成为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陆上交通,对云南“桥头堡”的建设也是一剂催化剂,必将成为云南旅游的崭新名片。

参考文献:

[1]杨玉蓉.本色云南与外来印象——以文化、宗教、交通贸易、植物资源为例[D].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2015,9.

[2]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甘雪春.大洋彼岸的目光: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4]闾平贵,周章,魏向东.浅谈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J].科技和产业,2009,9,(1).

[5]成竹.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研究[D].旅游管理,2015,3.

[6]罗菁.滇越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建构[D].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2,3.

[7]陈鹏.红河州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J].中共红河州委党校,2014,5.

[8]侯小琴.解读三峡纤夫文化[J].民族大家庭,2007,(3).

[9]钟珂.中越红河流域国际文化旅游合作开发展望[J].钦州学院学报,2015,9.

[10]罗应光.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D].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2,6.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滇越铁路文化品牌
滇越铁路遗产资源梳理及价值潜力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视角下滇越铁路档案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滇越铁路云南段研究述评①
抗日战争时期的滇越铁路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