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 陈熙涵
摘 要:试探讨如何通过运用生态设计的手法,通过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理论,来对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进行设计,以实现设计和生态功能的协调。通过对郑州东陈伍寨公园进行分析,对公园的景观进行模式化的分割,并对景观破碎化效应进行试验,以模块化的景观绿地作为基本元素,以公园园路作为景观廊道,将绿地斑块进行链接,使整个公园结构呈现出网格状的景观格局,增加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设计
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景观生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它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和不同空间尺度的相互作用,尽量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尊重生态学过程,将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整合,维系并改善生态系统。城市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由不同尺度、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空间构成。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本文选择城市开放式绿地公园这一常见用地单元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合理运用生态设计原理,实现设计审美与生态系统的全面融合。
一、设计背景
设计绿地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南侧为陇海铁路,西侧为西三环,东侧为秦岭路,南侧有郑州热电厂,含有五座冷却塔。设计区域较为平坦。郑州城市气候干燥,较为缺水,但适逢暴雨季节,屡次出现排水不畅,造成城市内涝现象。
二、相关概念研究
(一)景观生态
景观在生态学中是一个具有相当广泛含义的名词,在邬建国的《景观生态学》一书中,对景观做了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上的,指的是在一定范围的一种格局类型,这种格局具有生态的多样性。而广义的景观则是包括了不同尺度的景观,它包含了各种空间单元,形成了整个生态空间格局。
(二)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指的是用于种植树木花草和相关用地的场所,这种场所一般会被赋予对应的功能属性。城市绿地能够调节城市微环境,提高周边居民生活质量,调节环境心理,满足市民审美需求,净化空气污染。
三、东陈伍寨公园的生态规划设计
(一)经济技术指标分析与目标确定
本案总用地面积157334平方米。其中,绿化总面积为72988平方米,占总用地面积的46.3%。公园的景观空间总体上呈现矩形形态,通过园路将绿化区域切割成若干景观模块,形成破碎化的景观格局,通过对道路广场的适当调整,运用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手段,打造多样性的景观生态空间。
(二)绿地与开敞空间景观设计
本案在设计之初就将整个公园做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设计,使景观空间符合景观生态学的科学理念,土壤——生物——大气中的水循环和水平衡、养分循环、能流、微量气体产生、输送和转化、有机物及金属元素的分解、积累、传输等微观过程。由于郑州气候总体上呈现的是干燥缺水的特点,但在夏季,由于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大,城市的排水系统难以承受,经常会造成城市内涝问题。在植物层次上,主要考虑通过地被植物来调节。
1.斑块的规划设计
物种的丰富度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且内部生境会趋于稳定,并为敏感种提供生存环境。但由于本案面积有限,在优先考虑流线的情况下,内部生境不在本案的考虑范围内。本案在景观斑块模块化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原则:在优先考虑公园流线的前提下,尽可能大地保留斑块的面积合理设计园路宽度,尽可能增加景观连接度,增加小斑块之间的能量交换。园路对景观的切割尽可能使规则的形状,使用紧密型形状斑块,促进斑块之间的能量,养分和生物的交换。
2.道路广场的规划设计
首先整个场地的外围是作为主要园路的环形行车道,在适当的行走距离下,增加南北向的公园通路,形成网络,以满足游人的行走需要。由于主要考虑游人的行走路线,所以在水平层次上本案稍显不足,廊道对场地切分较多,所以在植物配置上,本案尽可能丰富竖向的植物层次,利用丰富的植物层次,增加生态的多样性,减少硬质铺装对场地切分所带来的影响,用树冠的覆盖和连接将斑块的生态效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其次,本场地南部为大型冷却塔,从视觉和生态考虑,我们在配置场地南侧的植物时,选用了10米以上的乔木进行密集种植,同时搭配5~8米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丰富植被层次,为整个场地景观提供了一道生态屏障,同时可以减少游人的通行量,增加安全性。在主要道路上的乔木,预期在后期上层树冠达到闭合效果,由此达成在上层空间弱化廊道、形成大面积版块的效果。
在道路设计上主要原则有:
在道路宽度上,在非机动车的道路上,道路尺度均控制在6米以下,在园路两旁,不设置路牙,让地表径流可以顺利进入两边绿地景观斑块,在降雨时形成滞留池,并且在降雨量较小时,让滞留池中的水成为绿地的日常灌溉用水。
不同模块间协调统一,在硬质铺装的周边,丰富绿化层次,增加景观模块之间的连续性,减少硬质铺装斑块的异质性对周边绿地斑块所造成的影响,林下空间尽可能控制在6米以上,在人流较少区域或限制人流区域使用乔木树阵,对流线和视线进行遮挡。广场的地表径流分为两种处理方式:一是通过单向排水经由排水系统,进入市政管道;二是直接进入绿地景观模块,在绿地低洼地形成滞留池,减少城市夏季时的内涝压力。
(三)其他景观生态学设计原理的应用
1.土壤的生态效能最大化
土壤是自然系统中维持人类生存和各种需求的基本元素之一,本案强调尽可能遵循自然固有元素的应用,尽可能减少人工产物以及人工设计对自然生态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土壤会与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种群之间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迁移及转化,一个稳定的土壤生态系统最后将会形成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在郑州由于土壤的肥力和外来营养的缺乏,如何促进土壤的能量再生与交换成为一个形成稳定循环的系统,对绿地内种群生长极其重要。
由于郑州的特殊干燥气候,在草坪的品种上选择耐寒、耐寒的草皮品种。在绿地建立初期,土壤貧瘠,缺乏有机物。可先种植一批植被,逐步增加土壤肥力。在土壤具备一定的营养基础之后,再用其他植物进行替换。植物的腐败物,在土壤中会逐渐分解成为腐殖质,使土壤逐渐具备一定的种植能力,多样的腐败物质可以为土壤提供多样的有机类营养,在土壤进入成熟期以后,分解速度会逐渐加快,系统内微循环速度也随之加快,有利于改善基层土壤的种植条件。但要注意在选用种植植物时,要减少落叶阔叶植物的使用,阔叶落叶要及时清理管理,把阔叶落叶集中收集并处理为易于分解的大小,避免大型落叶阔叶覆盖土壤,造成土壤与空气缺少必要的能量交换,而使土壤环境恶化。
2.边缘效应的应用
边缘效应是指在斑块的周边由于外围基质的不同,产生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特性,由于本案的场地大小限制和景观破碎化所带来的影响,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边缘生境,所针对的物种也以边缘种为主。虽然景观破碎化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是同时它增加了景观的异质性,降低了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同时人工硬化铺装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某些疾病、干扰和外来种的传播,从而给边缘种提供了更多的生境。
3.铺装材料选择
硬质铺装主要应用在广场和公园园路等处,其材料主要为多孔混凝土制作而成的透水砖,即在部分区域为了满足美学要求,使用了花岗岩石料作为铺装材料。在步行道和绿地的衔接处使用柔化边缘,让不同类型斑块可以柔和过渡。不足之处在于,在儿童和老年活动区采用塑胶铺地,满足安全需求,生态效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儿童和老年活动场地所占面积极小。
4.植物选择和设置
在植物选择上,尽量多选用已被广泛适用的本土植物,同时,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的乔木和灌木,考虑阳光入射角让阳光最大限度地进入场地。乡土植物适应本地气候环境,适宜在本地生长,所以不采取以往大范围使用人造景观,降低管理和维护成本。主要种植本土植物,配合引进的外来物种,形成各个模块单元中的基本生态系统。
根据植株的形态和日后的生长趋势进行搭配,增加空间内的物种多样性,充分利用不同的空间层次,采取乔木、灌木、地被3层混交方式配置,土壤的不同深度有着不同的水分和养分,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植被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壤资源 ,且多种植物同时搭配还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频率,降低病虫害危害程度。
5.排水设计
排水设计作为本案的专案设计之一,重点采用雨水花园的相关技术,在较大面积的斑块内设计若干低洼地势,配合渗井、城市排水管道等,当雨季来临时,少量降雨可通过草地等植被斑块自然下渗,当雨量较大时,滞留池与洼地无法满足排水需求时,雨水可通过溢流进入市政管道。在公园地下配有蓄水水池,可对暂时无法消化的雨水进行贮存,在郑州干旱缺水的时期,用于草坪的灌溉和日常维护。
四、结语
景观生态学做为20世纪30年代起源的一门学科,在很多设计理论和方法上还不够成熟,我们应在设计时同时兼顾设计美学,将生态原理运用到景观设计之中,改善总体生态水平。人做为自然的一分子,在设计时不应只考虑人的实用功能和生态效应,应将自然界的其他生态环节也加入到设计思想之中,熟练地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
本案的景观生态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虽然由于本案地块面积有限,并且路网切分造成了一定的景观破碎化的问题。但通过整体的景观规划,通过弱化廊道,连接上层树冠空间,以达到弱化廊道造成的阻抑效果,无形中增加斑块的面积,吸引边缘种,并尝试制造内部生境,以实现物种多样化,使整个公共开敞空间能够形成均匀、稳定的空间格局,对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运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德敏.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为研究案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3).
[2]马宁,李培樱,關法春,张金萍.校园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简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227-12229.
[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