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研究近几年中学试题不难发现,生活情境题目的出现较为频繁,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对于生活情境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解决生活情境题所可能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学生活情境题的解题技巧进行相关探讨,旨在希望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数学 生活情境 解题技巧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终将回归于生活,学习数学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为了那几个公式、几条定理、几项法则,学过数学的人,到最后多数的都会将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忘的一干二净了。所谓“数学使人聪慧”,所要表明的是学过数学的人们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有一种更为高品味、优质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正来自于数学公式、定理、法则的学习过程,它一旦形成了思想,就可以与形成它的数学具体知识相对分离,进而与人的灵性结合,形成人的自觉行为活动,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达到人与数学的沟通,从而实现“人数合一”的境界。
一、解决生活情境题所可能面临的困难
(一)语文水平欠缺,分析能力不够好。由于语文水平欠缺,对一些关键词语如“提高为原来的几倍”、“提高几倍”等不能正确理解,从而很难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分析能力不够好,有些题目中出现的未知量不止一个,甚至有的题还需要间接设元,致使选不准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二)生活经验不足,处理问题时倍感迷茫。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于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些事,如“利润率、利润、打折、百分点、电费、自来水水费、出租车收费方法、个人所得税缴纳费用的计算方法”等难以理解,由于没有切身的这方面问题的经验,对于解决这类生活情境问题倍感迷茫。以前仅有的解决简单应用题的知识,不足以用来解决如今复杂的数量关系,再加上以前小学所学的基本数学关系并未弄清楚,如“工作效率×工作人数×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百分比=比较量/标准量×100%”,从而导致解决中学生活情境题列代数式时分不清是乘是除、是加是减。
(三)过于依赖计算器,忽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计算器,而忽视了心算、口算、笔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导致真正大型考试时数学解题计算时频频出错。这也是数学学习所面临的“天敌”之一,数学本身属于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计算器的过度使用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有所下降,畏难情绪也随之增加,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可能会由于数学学习困难度较大而放弃这门学科的学习。
二、数学生活情境题的解题技巧
(一)解题过程中巧用导学案,理清解题思路。导学案是教师为了在课堂中能够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一套材料体系,通常都包括“学习目标、预习导学、自主探究、自学检验、当堂反馈、小结与反思、拓展延伸”等不同部分。通过导学案,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完成各部分数学所需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我学习与探究能力。同时,导学案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在解决情境类问题时,可以结合题目对该题所用到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导学案的回顾,在实现对所学知识点“来龍去脉”清楚掌握的过程中,复习了旧知识点,而且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了然于胸,学生便可以很好的解决所面对的数学问题。
(二)积极动手操作,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学生在解决生活情境类题目时,可以多进行动手操作,比如在解决几何类问题:“一个建筑物的正视图和侧视图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俯视图是一个直径为1的圆,那么这个几何体的全面积为多少?”,解决这类“空间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类问题时,关键在于根据三视图想象原几何体的形状构成,并结合三视图发现几何体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及数量关系,然后在直观图中求解。如果没有足够的画图能力或者较为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那么对于题目中所提到的三视图所组成的立体图形就不能进行再现。因而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比如可以结合三视图,通过模型的制作将立体图进行再现,然后将问题细化,仔细去发现这类问题所具有的特征规律,进行相关的总结,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自己各方面解题的能力。
(三)灵活解题,注重发散性及联想思维的培养。思维惰性的产生是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调动自己思维的积极性,增加自己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情绪饱满的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比如解数学题时不仅仅局限于解此题,可以通过自己改编习题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从而养成一种多元化思维的习惯,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多变的方法反复进行训练,克服思维中所固有的狭隘性。再有,联想思维是一种极具想象力的思考方式,同时也是发散思维的一种标志,在解决数学情境类题目时,这种联想性思维可以引导学生转化思考问题的思路.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源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又是一种去发现问题并进行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学生只有在自身可以创设一种轻松的心理氛围时,才能够真正对数学学习有一种求知欲,进而才能进行创新。因此,在解决平时所面临的各种生活情境类问题时,学生本身可以进行一定的总结,善于创新,综合其所具有的特征提出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及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完善自己所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文章通过对解决数学生活情境类问题时可能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探究了一系列的解题技巧。由此可以看出,在注重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今天,将数学学习中面临的困难予以解决是教师和学生所需要共同关注的课题。对数学生活情境类问题的良好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对于加上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来说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伟坚.点击2014年中考数学生活情境题.《数学教学通讯》.2015年1期.
[2]刘金晓.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概念教学更精彩.《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年4期.
[3]肖淑艳.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作者简介
牛铭培(1999-10-)男,汉,北京人北京市八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