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聪环+周作宇
摘要: 自我领导力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自我领导力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目标设置、积极思维、自我管理、自主行动与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自我领导力教育,必须明确其目标与定位;要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加强自我领导力教育的师资建设;借鉴国外经验,开发探索我国本土化自我领导力教育教学路径。
关键词:自我领导力教育;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积极思维;价值观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1-0097-07
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是大学永恒的使命和主题。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任务。其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总体方案》特别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1]该目标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总战略中有关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相一致。《纲要》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而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正是一种旨在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教育。对大学生实施自我领导力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国家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自我领导力教育的价值
《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实践可以看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未来领袖”已成为国际一流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创新点和切入点,也是大学教育的使命所在。实现这一目标,需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大学生领导力与自我领导力教育。自我领导是有效领导他人的前提,领导力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自我领导力教育,使学生首先学会领导自己。成为优秀的自我领导者,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使大学生成为优秀的自我领导者,使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宏观思维,具有战略思维和前瞻能力。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也是为了应对国际化趋势和全球化浪潮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对其实施自我领导力教育也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个人发展过程中生理与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尤其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倘若没有较强的自我领导能力,极易陷入“意义空心化”与“教育外部化”①,个体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意识,难以跳出画地为牢般自我疆域的界限。其后果表现为迷失方向的内心焦虑与缺少责任的自我中心;不受控制的欲望贪念;缺乏禁忌的处世规则;缺乏理性的从众媚俗及丧失善念的情感冷漠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个体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扭曲,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无法客观认识自我与周围环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巴尼特指出,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解放的自由教育,即“通过教育把人从形形色色的愚昧、无知、庸俗、偏见、谬误、固执和各种贪婪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自由地思想,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意志与判断能力,进而成为自身主人。高等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3]自我领导力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使学生学会进行自我主导,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教育活动。
在学术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进行自我领导可以影响个体目标设置过程,进而提高其目标绩效[4];促进积极情感,增强工作满意度[5];使个体与组织有效应对压力[6];增强个体的自控能力和自信心[7];给个体与组织带来更多的职业成功[8]。另外,在关于自我领导力与创新能力关系方面,国内与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9][10],自我领导可以激发个人潜在的创造和创新意识[11]。一方面,自我领导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创新意识,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确定未来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对于组织实施自我领导,有助于使组织成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组织活动中,通过对其个体的自我领导行为,使个体收益最大化,同时减小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进而为组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通过探索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的方法,提升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无论是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是对我国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造就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的内容
作为自我管理理论的拓展和衍伸,自我领导的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Manz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1986年,Manz发表了题为“自我领导:组织中自我影响过程的理论拓展”的文章,文中在自我管理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自我领导”这个概念。Manz以内在动机理论、自我调节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将自我领导定义为:个体通过必要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激励从而取得行为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自我领导涉及个体行为、认知和思维方式,但其核心是个体认知。自我领导主要强调根据任务本身的内在动机建立自己的目标和行为标准[12]。Andrew Bryant和Ana Kazan在《自我领导:如何由内而外成为一个更成功、更高效的领导者》一书中对自我领导力的概念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自我领导力首先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它是通过清晰的自我认知,在无碍于他人利益前提下通过自身努力达成自我目标的能力;自我领导力包括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观察与自我激励的能力、自信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力、自我决策及人际交往能力等[13]。笔者较为认可这一观点,即自我领导力不仅包括个体所运用的一系列达成目标的自我影响策略,如目标设置、自我指导、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还应涵盖影响个体取得预期行为目标效果的自身所具备的一系列品质构成要素。根据Chickering七向量理论②中的第七个向量,即发展完整性品质(或称人性化的价值观)的表述,大学生要具有诚实、正直等品质,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其行为应与其所声称的价值观、信念和原则相一致;大学生要乐观、坚强和自信,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挫折[14]。这些要素同样是自我领导力不可或缺的“零件”。对于大学生而言,结合自我领导理论与大学生发展理论中Chickering的七向量理论内容,笔者认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具体应包含自我认知、自我目标设定、内在动机、积极思维、自我管理、自主行动与人际交往能力及价值取向等内容。而对大学生进行自我领导力教育,则正是站在大学生个体角度来思考与剖析大学生自我领导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此,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的主要內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打通志趣,激发内在动机,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为首要任务
立志,乃事业之大门。我国传统教育首重立志。《礼记·学记》中言:“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意指学习的动力源自于志向。守志,指坚守志向,坚持原则。现代教育更为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做想做的事。然而,兴趣因由个人情感决定,并不能为个体行动提供长久持续的动力与价值支撑,诸多原因会造成个人兴趣发生转向,难以坚守,自我目标的实现便无从谈起。有学者用“志趣”一词来统摄古代志向与现代兴趣之间教育思想的张力,“志趣”为自主但又超越个体,“要纳入对‘总体的关照”、多元又关涉价值、具有建构性并可习得[15]。自我领导理论中自然奖赏策略(也称内在动机策略),即是“志趣”一词的充分体现,它强调完成任务时的积极感知与体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内在动机可为个体带来更多的愉悦感。自然奖赏是自我领导策略的核心内容,它能够直接影响到与任务相关的内在动机[16]。利用自然奖赏策略,聚焦于任务的积极方面(消除消极方面)或积极落实[17],以便随之产生更强的内在动机、愉悦感和自我决策。当个体认为工作本身充满激情并且能够给自己带来回报时,这项工作或任务就带有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
自我领导力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应重视打通学生的志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志趣的培养首要应解决自我认知的问题。教育者应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不断思考自己的知识背景、能力结构和自身优缺点,思考自己将来要成为何种人,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专业领域与志向及社会需求对自我形成客观认识,主动扬长避短,以内在动机为动力源泉,使学生从“我必须要做”改变为“我愿意去做”,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促进与自我完善。
(二) 以明确志业目标,培养学生自我目标设定能力为导向
自我目标设定是Manz自我领导理论中行为聚焦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维度[18]。个体要实现自我领导,必须有较高的、清晰可行的目标,且又有不断追求高目标的动力。它是由目标的方向、高度与难度、层次、内容、动力性等有机组合而形成的成才目标体系。目标设定既要符合社会需求,也要体现个人特点。
自我领导力教育以培养学生自我目标设定能力为重要任务。自我目标设定能力既包括个体是否有清晰的目标,也包括设定目标后的坚持力,即使在面对反对意见时仍坚守不渝。目标既有长期的目标(如未来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等),也有短期的计划(如完成学业、获取各种资格证书等)。自我领导力教育应帮助学生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以追求高目标为导向,使学生明确其志业目标,做好中短期与长期规划,并培养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坚持力与执行力。
(三) 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为调节器
自我管理能力既包括行为管理能力,也包括情感管理能力。其中,行为管理主要聚焦于通过自我管理策略,如自我提示、自我激励和自我惩罚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个体目标的行为过程;情感管理主要指在实现自我领导的过程中有效地处理各种情绪。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与情绪管理能力。梅贻琦先生的治学理念就强调了“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意志须锻炼,情绪须裁节”。坚强的意志力与情绪管理能力可以使人不断克服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困难,是成功的必要保障。
自我领导力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自我领导过程中以自我管理为调节器,形成由外部驱动自我有效达成目标的动力机制,进而提高个体效能。
(四) 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为突破口
积极思维模式,是指对习惯性思维模式的积极和明确的控制策略[19]。积极思维模式是个体从认知的层面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估,认识自己潜在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并形成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心理意象用于預测未来成功的表现,其目标是提高实际的表现[20]。通过自我反思消除消极悲观的自我对话,以乐观的自我对话取而代之[21]。此外,不合理的或不正常的思维模式可以通过评估自己的信念和假设来进行识别和调整。自我领导力教育以积极思维培养为突破口。积极思维培养强调使学生学会运用预想成功行为的策略;具有依靠能力获胜的信念;相信人对改变环境与命运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学会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方式处理好逆境中自我内在的声音,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等。
(五)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核心
大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对灵魂的铸造,体现其精神与信念。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大学之魂的土壤,追求民魂、国魂、校魂、师魂与学魂相互融合的教育环境;而自我领导力教育更是强调“生魂”的铸造,即培养学生完整的道德品质。自我领导力教育要特别重视和关注来自心灵的力量,应当对大学生塑造美好心灵、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有所帮助。
价值观引导个体知、言、思、行。价值观在行为上表现为一种使自己更快乐及有效的力量。每个人必须要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实践自我领导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方案》特别强调将立德树人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①这些建设任务既突出了我国创建一流大学过程中的道德诉求,也涵盖了大学基本使命的主要方面。自我领导力教育的核心也是立“德”的价值观教育。在当前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果自我领导力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走向道德自觉,用追求公平的言行去抵制物欲浪潮的冲击,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一道闪亮的道德之光,成为一盏引领人类心灵走向健康美丽的明灯。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责任感的培养。自我领导本身意味着以身作则,同时亦是个体向世界贡献着自己力量的方式。它要求自我领导者必须赋有道德心、真诚与责任心[22],主要表现为个体自觉地将社会要求、时代需求转化成个人成长的目标与行为。
自我领导力教育应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与情怀,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使学生将个人的价值观与推动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六)以培养较强的自主行动能力与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保障
自主行动与人际交往处于个体与世界进行互动的两个层面。自主行动是个体的对内机制(intrapersonal),指个体在各种关系中保持内在身份的一种能力;人际交往是个体的对外机制(interpersonal),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宽容和欣赏他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23]。“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该被看作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他自身的理智,并按他自身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的”[24]。大学生要发展自主行动的能力,正如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所言:“我们有能力积极主动。当我们或做或说时,我们都有能力去选择与决定我们如何做、如何说。”个体自主行动能力主要指个体自主决策的能力。
自我领导力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学会选择,知道自己的需求,了解现实,了解自己的目标定位,关注自己所走的每一步路、每一项计划,并不太在意他人的态度。了解自己的路,在行动过程中赋予道德与诚实,在实现自我计划过程中就不会伤害到他人,而且当遇到新情况时,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目标。大学生是自主、独立的思考者,通过自我领导的实践,审时度势,调整计划,依赖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增强自我意识,理解世界如何运作,进而做出更好的决策,采取果断的行动,并接收决策结果的反馈。这要求大学生要有勇气跳出“舒适域”,尝试一种新的行为,不断增强自信,通过有效验证与再次尝试,使其更为完善。大学生进行自我领导,专注于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但绝非只为自我,止于自我,自我领导是建立在与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来体现的,绝非独善其身与自私行动,它要求大学生在深思追求卓越时,要为周围人带来“涟漪效应”,通过理解他人、服务他人、为他人提供同情、适切的关怀与帮助,与他人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来使自我的目的进入自我的意向、进入自我的态度,为更有价值的成功而努力。自主行动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是个体实现自我领导的必备能力,贯穿于自我领导实现的整个过程。自我领导力以较强的自主行动能力与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保障。
综上所述,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与价值取向,激发内在动机、追求高目标,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积极思维能力、自主行动与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自我领导的实践,应充分发挥“力”的作用。其中“力”的概念较为宽泛,在物理学中可用于表示物体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速度、方向及外形等的改变。自我领导力也是一种“力”的类型,既可视其为结果或目标的影响力,也可视其为实现目标的一种推动力,关键是要看自我领导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自我领导力教育,首先应培养大学生准确的方向定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其次,应找准作用点。主要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性,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确定职业目标,培育其学术志趣。再次,要借机发力。自我领导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能否达成目标或目标实现的程度。自我领导力教育应根据时代需求调整其内容并持之以恒。荀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事贵在坚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之事也能攻克。要重点培养大学生坚毅的品质,即对长期目标持久的激情、专注力、毅力与耐力,它包含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特质。概言之,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个体价值的实现与推动社会进步相结合。另外,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的内容亦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心理品质,它能够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拔尖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自我领导力教育的目标和定位
每位大学生都是自己的领导者,都能成为有效的自我领导者,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自我领导力教育是针对每位学生的。如同领导力教育课程,自我领导力课程同样具有跨学科性质,而非管理学或教育学的单一专业性学科的“独角戏”。自我领导力教育应使每位大学生接受非专业性教育,将其放到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去。其课程目标应是提升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增强大学生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成功者。对大学生进行自我领导力训练,可运用多学科的不同特点与优势,训练大学生自我领导能力,如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控制与自我激励的能力;让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对学生团队认同与合作的训练,增强其团队意识;结合专业学习和学术创新,对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训练,训练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整体性与系统性思维等能力。
(二)注重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程类型上,要做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实施方式上,要注重互动与實践,为学生提供自我锻炼与发展的实践平台。比如,通过专题研讨或辩论会、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团队素质拓展训练;通过调研,与企业联合进行培训;开展社会实践,进行海外访问或考察交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领导力;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个案研究,可通过开设讲座、举办面对面的交流会、邀请成功人士或有经验的学长等,通过他们讲述自己的成功事例来影响和感召大学生,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
(三)加强自我领导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自我领导力教育师资的选拔应考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其选拔工作可通过三种渠道:一是要有深厚的相关理论素养的专家;二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家,如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等;三是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成功人士。要培养学生的自我领导力,首先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自我领导能力,因为教师的自我领导力和学生自我领导力密切相关。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一些课程、一些概念,也要依靠教师在这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高校应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使教师通过培训和自我实践,提升自我领导力教育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此外,自我领导力教育还应考虑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搭建自我领导力工作的支持系统。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的经验交流研讨会,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探索中国特色的自我领导力教育新模式
自我领导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外已将自我领导力教育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管理培训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融入自我领导力教育,可为我国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帮助。自我领导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试点实验的同时,还应立足我国国情,凸显一定的独特性和系统性,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及不同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我国本土实际的自我领导力教育教学模式。
四、结语
“旨在培养自我领导力的教育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进步的教育、解放的教育”[25],自我领导力教育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自我领导力教育应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使之成为每生必学的通识课程,坚持多学科交叉互补共享,坚持德行教育并使之成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的核心任务。同时,我们应看到,当前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宗教与信仰、主义与理想互为影响、互相冲击。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关注这些现实问题,注重自我意义世界的建构,并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培育德行兼备、有高度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另外,要积极探索将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和领导力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努力探索出适合我国大学生的自我领导力教育模式与路径,开展相应的自我领导力教育效果的测评工作,加快建立自我领导力教育师资的培养平台等,进而更好地推进我国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2015-10-24/2015-11-30.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2010-07-29.
[3] 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4.
[4] Neck C P,Nouri H,Godwin J L.How self-leadership affects the goal-setting proces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4,13(4):691-707.
[5] Manz C C.Taking the self-leadership high road:smooth surface or potholes ahead?[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5,29(1):132-151.
[6] Wang Y,Xie G,Cui X.Effect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leadership on Students' Coping with Stres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6,44(5):853-864.
[7] Houghton J D,Yoho S K.Toward a 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When should self-leadership be encouraged?[J].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5,11(4):65-841.
[8] Robert,S.D.,Michael,G.G.,Houghton,J.D.,Neck,C.P.Self-Leadership:A process for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The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7,13(4),105-120.
[9] 曹威麟,谭敏,梁樑.自我领導与个体创新行为——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2(07):1110-1118.
[10] Diliello T C,Houghton J D.Maximizing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capacity for the future:toward a model of self-leadership,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6,21(4):319-337.
[11] Ghosh K.Developing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Toward a model of self-leadership,employee creativity,creativity climate and Workplace Innovative Orientation[J].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2015,38(11):1126-1148.
[12] Manz C C.Self-leadership:Toward an expanded theory of self-influenc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3):585-600.
[13] Bryant A,Kazan A L.Self-leadership:how to become a more successful,efficient and effective leader from the inside out[M].New York:McGraw-Hill,2013.
[14] Evans N J,Forney D S,Guido F M,et al.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John Wiley & Sons,2009:69.
[15] 陆一,史静寰.志趣: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4(03):48.
[16] Furtner M R,Baldegger U,Rauthmann J F.Leading yourself and leading others:Linking self-leadership to transformational,transactional,and laissez-faire leadership[J].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13,22(4):436-449.
[17] Neck C P,Manz C C.Mastering self-leadership:Empowering yourself for personal excellence[M].Pearson/Prentice Hall,2010.
[18] Manz C C.The art of self-leadership:Strategies for personal effectiveness in your life and work[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3.
[19] Neck C P,Manz C C.Thought self‐leadership:The influence of self‐talk and mental imagery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2,13(7):681-699.
[20] Driskell J E,Copper C,Moran A.Does mental practice enhanc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4,79(4):481.
[21] Seligman M E P.Learned optimism: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M].New York:Vintage,2011.
[22] Bryant A,Kazan A L.Self-leadership:how to become a more successful,efficient,and effective leader from the inside out[M].New York:McGraw-Hill,2013:10.
[23] Evans N J,Forney D S,Guido F M,et al.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John Wiley & Sons,2009:183-184.
[24] 李工真.大學现代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6.
[25] 周作宇.自我领导的教育哲学[J].大学教育科学,201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