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婷
摘 要: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动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绩效管理为着眼点,指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让过程为导向的预算管理转化为以效益为导向的结果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地方高校由规模型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预算绩效管理 思考
基金项目:陕西会计学会教育会计学会研究计划课题(项目编号:15JC018)
预算绩效管理是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旨在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才能有效配置有限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保障。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大学财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上起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大学制度有效实施的载体。因此,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推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让学校有充分的财务管理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实现高校由传统核算型财务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绩效型财务转变。建立以学校战略目标为主体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下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深化地方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統一领导,集中管理”的高校预算管理方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校内各二级单位存在不同程度“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过程,轻结果”的问题。预算经费和工作任务不挂钩、与目标责任考核不挂钩、第二年的预算分配不受影响等现实问题,导致大家对预算绩效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因此,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基础上深化地方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地方本科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数都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及中专学校升本合并而成,基础较为薄弱,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发展瓶颈。因此,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预算管理硬约束作用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尤为重要。新预算法的最大亮点就是强调预算的绩效管理,并要求将预算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的全过程,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反馈等环节。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发挥预算的指挥棒作用,就必须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施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而预算绩效管理又倒逼地方高校要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绩效要求,实施科学民主决策,全员参与,细化流程,做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现有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学校管理层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近年来,虽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预算编制时引入了绩效管理的理念,但受计划经济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多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仍对预算绩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预算编制及绩效考评是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各院(部)只重视年度预算资金的申请数量,认为能获取学校预算资金越多越好,很少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各院(部)缺乏资金效益的理念,往往造成重复投资。 二是学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预算绩效管理上采用的还是财政部门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及指标,并没有针对高校业务的特殊性指标及评价的规章制度,造成大家对每年的预算评价结果是雾里看花,感觉是为评价而评价,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较为薄弱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受原来专科层次管理思维定势的影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预算管理意识不到位,预算制度设计相对滞后,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较为薄弱。一是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预算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财务部门也缺乏预算管理的实践经验,尚未形成预算可以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意识。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资金使用分散等问题。二是预算管理目标不明确;由于新建地方院校没有把学校发展战略与预算编制联系起来,更没有和各部门年度工作任务和考核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从学校决策层到学校各二级教学单位、后勤保障和相关职部门都重视短期发展目标的资金投入,却忽视学校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所需的资金支持,使各部门的预算执行与业务发展相脱节,短期的预算指标与学校的发展战略难以融合,无法更好地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大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预算编制都采用“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没有科学的定额和开支标准,各部门预算经费的多少,根据上年的基数,要么不变,要么增加,很少调减,而且不考虑上年的支出情况及资金使用效果,这样难免会造成资金浪费,无法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预算绩效评价与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与考核体系包括客观的评价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但目前,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既不全面,也缺乏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首先,评价指标采用的的是财政部出台的相关评价指标,只反映了高校的一部分业务,并没有全面涵盖,而且没有行业指标,如果只运用这些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应用就会大打折扣。其次,由于评价指标没有系统性,只是共性指标,没有具体量化的指标,而且覆盖内容不够全面,评价标准单一,指标的区分也不是很明显,根本没有考虑高校的业务实际和行业差异,而是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因此,难以发挥预算绩效考核的引导作用。第三,由于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实施较晚,而且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大多数是财务指标,很少有非财务指标,也没有和学校的业务目标融合起来,评价结果没有与部门工作目标相联系,没有追踪问效机制及奖惩措施。
三、进一步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环境,强化高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一是加强对省属高校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进行定期财经政策和高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培训。或者举办专题讲座进行预算法及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的讲解,提高学校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学校行政“一把手”对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负主体责任的监督和考核机制,通过对学校领导任期预算管理目标考核,这样才能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理解支持,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才能深入人心,得到有效实施。二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教育厅要在财政厅制定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业务实际,尽快制定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各高校尤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具体实施制度,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提高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建设
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是推动预算管理绩效建设的基础。要保证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首先必须紧紧抓住预算编制这个“龙头”,努力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確性和精细化程度。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实行定员定额管理的基本支出预算,要根据定额标准、编制、人员情况测算编报,做到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其次优化项目支出预算,对项目支出按照重要程度,分别按轻重缓急排序,使项目经费安排与学校以及部门发展战略和年度目标紧密结合。要求预算申请部门不仅在项目支出功能科目、经济分类科目上明细到最末级,而且必须具体说明资金用途,并提供测算依据和相关文件规定,财经委员会必要时到预算部门对项目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具体情况,并对申报项目的客观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科学论证。
(三)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关键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是对预算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由于高校业务的特殊性,直接看不到经济效益,很难用简单的财务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发挥预算的“指挥棒”效应,就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首先,应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将学校的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分解成能充分反映学校发展定位和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如: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学科绩效、师资队伍绩效、学生活动绩效等指标,并进行分类分层次评价,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从而逐步建立健全地方新建本科学校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其次,将与学校战略目标紧密联系的项目作为考评的主要对象,计算出该项目实施的最优值或同行业内该项目的最优值作为标杆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将预算经费与其工作目标直接挂钩,实行上下浮动的激励措施,使预算与部门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捆绑在一起。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绩效显著的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背预算管理规定或预算执行较差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适度削减一定比例的预算经费,通过考核与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各方面对预算绩效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约束力强、讲求绩效,促进高校发展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志情,董玲.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会计之友,2016(8)
[2]李进焕.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三峡大学学报,2015(3)
[3]李雪平.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预算绩效管理探究[J].商业时代,2014(19)
[4]褚贵忠.高校二级部门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探究[J].会计之友,2013(4)
财经界·学术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