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南巡 胡新云
【摘要】在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注重形式、合作低效、“优生舞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只有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增强、效率提高,最终实现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学习小组;问题分析;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23-02
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不断呈现。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课堂组织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模式就呈普遍开花的态势迅速漫延,直至今天。
当前,各校对新的学习小组提出了“高效”的要求,也就是说,小组的组建要有利于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在这樣的要求下,有必要回顾多年来小组学习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把以往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其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实现向高效课堂的转变。
笔者在以往的学习观摩活动中,欣赏了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等名师的课堂,目睹了省级小学语文教学比武的情况,还多次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对小组学习模式有着深刻的体会,也引发了很多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形式上的分组.没有起到合作的效果
许多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特意把全班学生的桌椅以小组加以编排,美其名曰“便于讨论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学生只是“听话筒”,教师既没有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与空间,也没有突出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这种小组座位的变化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效。
2.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却很低效甚至无效
在观摩课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能够组建学习小组,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只是为了体现小组合作的形式,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在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方面,能产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才适合进行合作讨论,让一个观点引发更多观点,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问题的本质,相互借鉴,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可是,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多大的讨论价值,有的问题甚至通过读书或稍加思索就能回答。学生因为问题简单而学有余力,又必须遵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学习”,所以“闲暇之人”在小组中偷玩,甚至在表面上做假动作以应付教师。可想而知,这些“廉价”的问题抛给学生,只是徒然耗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投机取巧,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3.虽有小组合作.课堂却依然是优生的舞台
也许是想体现课堂上学生回答的精彩,也许是想让与会者感受课堂环节的流畅或教师的“善引”,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或全班汇报时,还是过多地关注那些优等生。此外,有的教师巡视时过多地指导优生如何思考与回答,如何精彩地完成接下来的环节。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后,每个小组代表都精彩汇报,表面上让人感觉讨论学习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收获很大。殊不知,仔细观察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如中等生和后进生露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态,身心基本处在课堂之外。
二、应对措施
现如今,高效课堂在很多地方早已开始研究,步伐快的地方早已实践多年,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中多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那么,对于即将创建的高效课堂学习小组,要想实现小组学习的高效化,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1.小组组建应科学合理
(1)对于班额超大的班级,以小组编排座位是很困难的,可在现有座位模式的基础上划块分组。讨论时,一般以4人一组为宜,前面2个学生自然转向后,与后面2个学生能面对面地讨论;也可根据课堂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学生可下位自主形成临时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2)组员分工要明确,让每个成员各尽其能。一般一个小组应包含优、中、低3个层次的学生。优等生可负责组织学习,能力强的可负责任务安排。能力一般的可负责记录等。待实践一段时间,各人能力均有所提高之后,再进行轮换。尽量做到每人都经历不同的任务安排,达到全组整体进步的目标。
(3)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组建小组,不用担心他们没有方法积累,没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其实,方法宜在起始阶段就渗透,能力也是在实践中慢慢提高的。
2.合作学习要有价值、有实效、有深度
有的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学生兴高采烈,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效果甚微。有的还启而不发,学生淡然视之,导致“冷场”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以赏识的眼光多肯定、多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要设计有研究价值、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有助于学生产生新的体验与收获。最好是围绕重点、难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
(3)要先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使学生有感悟与体会之后,再给学生充分的时空,让他们尽情地畅所欲言。这样才能让观点碰撞与交流,达到拓展思维、开阔眼界的目的。
(4)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除培养学生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对方,才能做到认真倾听、真心赞赏。有的学生不等别人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别人。虽然强烈的表现欲望值得鼓励,但应建立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之上。
(5)要关注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重点关心后进生,切不可让任何一个学生充当旁听者,更不可忽视、冷落进入不了学习状态的学生,以免造成他们参与度不深,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3.小组合作学习需各科协同行动.不能厚此薄彼
教育是一项集体活动,各科教师应保持理念一致,协同实施。如若只有部分科目的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其他学科的教师却毫不问津,势必会同时出现多种学习方式,如此学生会因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使思维和心理在不断调整中陷于疲惫,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才能形成习惯,才有利于学生组织、研讨、记录、表达、思维等能力的提升。
4.导学案不可滥用.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
导学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因为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呈现出来,表面上看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弄懂学习内容。实则是学生按图索骥,“完成”答案,依然是被动地学习。导学案其实体现着教师对学生思维的隐性控制,教师一直牵着学生走。例如,杜郎口中学在第一个十年课改中使用导学案,起初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升学率也有了明显提高。经过10年的实践后,发现导学案的弊端逐渐突显,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有诸多限制。于是,在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中,杜郎口中学取消了导学案,意欲还学生自由创新思维的空间。因此,笔者认为,在创建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过程中,不宜滥用导学案,应针对具体情况合理使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高效学习呢?这就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意识,才能真正激活他们的思维,才能真正走进思维能力的训练中去。小疑则小解,大疑则大解,只有据疑而读,据疑而思,才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提升,才有可能创造课堂学习的高效。笔者认为,教师可在课始引导学生质疑,再结合自己预设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可使学习具有针对性,又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在课中引导学生深度质疑,课后延伸疑问,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持续下去。
总之,创建高效的课堂学习小组,需每个教师深入研究课堂,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有效的办法,在已有的经验之上加以创新。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