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心而后语

2017-04-29 01:15杨朝明
山东画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和悦中正射箭

杨朝明

一个人的修养与境界往往体现在他基本的行为之中,或者说人的言行也体现着人的修养与境界,因此,提升自己应从基本的言行开始。怎样言语?如何说话?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在这方面,孔子有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见于《易·系辞》的“易其心而后语”,它说的是要有话好好说,说的是自觉修身的大问题。

什么是“易其心而后语”?关于这句话,人们的理解并不相同。有人说“易”的意思是交换,是换位,认为这里说的是“换位思考”。还有人说“易”就是交易,认为是说交心,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交易其心,因为在与人交流与交往中,大多数人可能都交不出心来。这样解释似乎也能讲通,但恐怕未必符合孔子的本意。

实际上,这里的“易”应该是和悦、和蔼、平易的意思,也就是和悦恬淡、和悦其心。在孔子的语境里,与“易其心而后语”并列的,还有“安其心而后动”“定其交而后求”,因此“易”与“安”“定”意思大体一致。孔子接着说:“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易”“安”“定”都是“修”的目标或结果。《大学》所说可以作为印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易”大致与这里的“静”相似,有平静、安定的意思。

可见,“易其心而后语”属于孔子儒学修养论的范畴。一个人安身立命,要有最起码的修养,要有做人的根本,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有具体行动和干事的可能。如果连基本的立足点都没有,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怎么可能做成大事呢?这就像飞机上安全须知告诉我们的,想要保护孩子,首先自己安全。没有个人的安全,怎么帮助他人?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却从来不愿付出,只是强调权利却从来不尽义务。作为社会的人,不能过于自我,不能自私,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通过言语进行的,自己说话是否到位,是否得体,是否恰当,关涉极大。心平气和的时候,往往说得更准,做得更好。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人有君子之德,就没有什么可以争长论短的。如果一定有“争”的话,一定要论高低的话,那就应该是比赛射箭。因为射箭要比较的,是看谁更能心平气和、平心静气。人们都知道,射箭来不得半点的激动和不平静,否则就很难射中靶心。“易其心而后语”与射箭的道理一样,只有心平气和,说话才不过头,才能说得到位,说得恰当。

平易其心而“语”,乃是为了心正。《说文解字》曰:“语,论也。”“语”的意思是辩论是非、与人答问辩难、陈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心正。“正”就是中正,就是不“过”,也不能“不及”。要做到这一点,特别需要心平气和。《中庸》说得好:“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易其心”就是“正其心”,心有愤怒、心有恐惧、心有喜好、心有忧虑都很难端正,因此要尽量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论点,否则就很难做到平和中正,很难不偏不倚,往往会辞不达意或表述不到位,还可能出现误解、留下遗憾。

其实,平易其心并不容易。古人云:“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人见其利,往往忍不住清苦,耐不住寂寞,保不住名节,守不住淡泊。《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说的都是心思没有放对地方。人修养高了,做人坦荡,遇事超然,心情恬淡,荣辱不惊,才能保持平静平和的态度。有了境界,才会安顿自己的心灵,才会明如镜、清如风、淡如水,才能看透事物本质,不至于神不守舍。

人的修养如此,社会管理也是这样。孔子说:“惧以语,则民不应也。”为政者如果以恐吓威胁等手段逼迫百姓,百姓就不會在内心与你相应。作为管理者,要想政令畅通,也同样需要“易其心而后语”,先让自己平静下来,之后再发号施令。

总之,“易其心而后语”包含深刻的哲理。人们要努力做到“易其心”“正其心”,无论什么事,都要按照修身原则,细细斟酌,好好思量,权衡利害。这是修身之道,也是管理之道。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编辑/常晔)

猜你喜欢
和悦中正射箭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和悦》
小熊射箭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学射箭
宜兴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谁是射箭高手
构建“和悦”课堂,彰显小学数学魅力
家校和育携手育人
跳跳龙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