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
有一天,朋友带孩子来访,刚刚坐定,他开口便问:弘扬传统文化,孩子应该怎么做?看到几个孩子都在认真听,我一时竟不知从哪里说起。略略停顿之后,我看到墙上挂着的孔子的话:言忠信,行笃敬。于是回答:有话好好说,有事认真做。
有话好好说,看起来并不复杂,其实,这可不是简简单单、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有一次,孔子弟子子张向老师“问行”,子张想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走到哪儿都能通达。于是孔子告诉了他六个字:“言忠信,行笃敬”。孔子认为说话忠诚守信十分重要。人应当时刻牢记,有话好好说,将“忠信”装在心中,做到这一点,才能走到哪里都能顺畅通达。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每天都要说很多话。如何说话,看起来是不大的事情,但仔细想来,却真的关涉重大。说话是人和人交流的基本手段,一个人对他人说话的方式,代表了他对人的态度;对人说话的态度,则代表了他是否理解与尊重别人。乾坤流转,世事变幻,一个人怎样说话,会体现出很多的信息,透露着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反映了他的素质和修养。一个人最好的运势,其实就藏在他最好的修养里。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反映出一个人的境界和气象。观察一个人,要看他的追求,看他的心思放在哪里。孔子認为,人可以分为五类: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庸人的特点是“口不吐训格之言”,即嘴里说不出很有道理的话。庸人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没有自觉的遵循,所以就很难说出可以奉为法度的话语。士人则不同,他们“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然未必精通很多很大的道理,但一定有所遵循;虽然未必什么事情都能尽善尽美,却一定有所执守。所以,有率有处的人“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他们言语不多,却一定有理有据。至于“君子”,则“言必忠信而心不怨”,在说话和言语的层面上,正是他回答子张的话。至于“贤人”和“圣人”,当然就是更高的境界了。所谓“贤人”,“言足以法于天下”“道足以化于百姓”,因此,历代中国人都希圣希贤,成圣成贤也就成为士人的毕生追求。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学做圣贤是第一等重要的事”,历代也都强调孩子要“读圣贤书”。
既然人的境界不同,“有话好好说”也就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层面。传统中国有“君子”“小人”或“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之分。“君子”或“大人”是“中人以上”的人,他们有担当、有情怀,是社会的精英和引领者,对他们来说,“有话好好说”就是君子之德的重要内涵。孔子讲话强调主忠信、要用心,希望有内涵。比如强调言行一致、行重于言、不讲空话,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花言巧语,文过饰非,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从语言的本质上讲,说话就是为了交流,所以孔子主张讲话要质朴达意。有时候,为了交流的方便,他会使用雅言,《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讲话注重接地气,正实而切事,所以“子罕言利”,孔子弟子也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为了不讲空话,孔子主张慎言,他主张“非礼勿言”,还说“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悔”。孔子强调正确对待别人的言论,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接受正言告诫之言,遵从并且改正缺点。喜欢恭维赞许之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
当然,社会上更多的还是普通人。对于一般民众,“有话好好说”则意味着要懂得赞美激励,知道理解宽容,学会委婉拒绝,不要恶言恶语,不要口出狂言,这是人心和顺、家庭和睦、人际和谐所必需。曾经有一部名字叫做《有话好好说》的电影,其中有一幕长达几十分钟的戏:每个人物都没有肢体活动,大家端坐在那儿,全靠本真的对白将剧情推向高潮。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的是,由于每个角色的修养、身份、立场不同,使对话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交化的交际活动。这些对白,给了观众许多关于“有话好好说”的人生启迪。
(编辑/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