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 造福桑梓

2017-04-29 00:44王立群宋守君
山东画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遗产山东工业

王立群 宋守君

《山东画报》:山东建筑大学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时光,在这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文化的基因似乎一直根植在山东建筑大学建筑教育的体系之中,山东建筑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靳奉祥:山东建筑大学一个多甲子的办学过程,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确定了“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提出了“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经世致用、造福桑梓”的办学理念。这些大学精神体现了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理想,已经成为学校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内生推动力。

在传承历代学人为学为人精神的基础上,山东建筑大学一直努力培育属于时代的文化载体,如以讲坛、沙龙等为平台,浓郁学术文化,重文襄教;“道并行而不相悖,物并育而不相害”,以鼓励青年成长、引导团队协同为牵引,培育兼容并蓄的文化,海纳百川、百花齐放;以国际学生联合培养等为媒介,塑造开放文化,融入教育国际化。

山东建筑大学的文化基因,体现在从校园建设到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举个例子来说,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的文化景观设计,就是建大人与建筑文化的“对话”。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使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渗透到专业成长中,使大学的“课上课下”、校园的一园一景都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教育,都能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都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由本质,从而建构全方位的育人文化场景,这是一种更为全方位、更为深层次的大学文化建设。

我们认为,校园环境文化与时代对话最大的体现就是“校本”文化。山东建筑大学岁有甲子,新校启用虽仅十余载,但移步于校园中,“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有百年老别墅、德式老房子、全木质流水别墅、胶东原生态民居海草房、泰山地区传统民居岱岳一居、铁路文化园等。每一栋古建筑都是一处“活着的博物馆”,基于学科及文化内涵,这些老房子已相继开辟为“建筑平移技术展馆”“地图地契馆”“木结构展览馆”“山东民居馆”“山东乡情馆”“铁路建筑展馆”等,实现了文化实体与育人载体的最大结合。目前,山东建筑大学系列博物馆已列入山东省博物馆规划。

作为一所工科院校,我们在坚持做强学科的同时,集中打造文化这张名片,应当说拓展了育人资源、提升了校园品味,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影响。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丰富精神文化的厚度,提升环境文化的内涵,夯实制度文化的承载,使文化在教书育人、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山东画报》:在山东建筑大学的历史上一直有一批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保护的专家学者,这应该是山东建筑大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山东建筑大学在这方面积累了怎样的经验与财富?

靳奉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而传承与利用的基础,就是保护。

山東建筑大学,顾名思义,建筑就是我校教育教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建筑的研究,对建筑文化的研究,对建筑传承与保护的关注,是建大人一直在做的事情。即便对山东建筑大学没有深入的了解,只要进入我们的校园,你就能看到各种传统建筑,他们用自身的存在,向每一个进入山东建筑大学、希望了解山东建筑大学的人讲述山东建筑大学的文化与传承,讲述建大人自发承担起的对传统建筑、建筑文化保护的社会责任。

从20世纪80年代,张润武等老一批专家学者作为山东最早关注建筑文化遗产尤其是工业遗产开始,山东建筑大学就是山东省内进行建筑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而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工业遗产调研团队的成立、历史建筑遗产保护设计培养方向的确立和国家文物局乡土文化研究基地的落户,进一步壮大了我们的研究队伍,夯实了我们的研究基础,坚实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作为地方性院校,山东建筑大学始终将自己的研究对象聚焦于省内,从单体到聚落、从城市到乡村、从传统到现代,省内每一处历史建筑遗产都曾有过建大人考察研究的身影。虽然工业遗产是近几年国际上新认定的遗产类型,可是建大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省内各项工业遗产的研究工作。如今山东建筑大学的工业遗产研究在全国也走在前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上的前瞻性。

可以说,当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时,我们在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行政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肯定,这也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山东画报》:山东工业遗产的载体是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建筑遗产,从这方面来讲,山东建筑大学在山东工业遗产的研究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方面,山东建筑大学这些年有哪些尝试,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靳奉祥:建筑遗产是工业遗产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山东,作为我国开埠较早的省份之一,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向两侧延展,向南可以延伸到枣庄地区,沿线分布着众多亟待调查与保护的建筑遗产。

目前,我们对这些建筑遗产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田野调查等最初的资料收集和整理阶段。以济南为例,早在1987年,张润武教授等就对济南的传统建筑群落进行过详细的调研。大众最为熟知的自然是济南火车站附近建筑群,主要是德国建筑。但是很遗憾,老济南火车站于1992年被拆掉以后,这片建筑群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部分。其次,我们的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此次调研所关注的胶济铁路项目的代表性群落之一,是原津浦铁路济南机车厂,即现在的济南铁路机车车辆厂。这个建筑群现存的有第一任厂长办公楼、两幢高级职员宿舍与技术人员办公楼、厂房和水塔等。更多的时候,作为学者,我们只能以出版学术著作和提出保护建议来为这部分建筑遗产的保护贡献力量。当然,我们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直接主导或参与一小部分保护行为。

我们今天看到的我们校园内的铁道展馆火车站,就是我们进行工业遗产利用探索的优秀个案。2012年在济南火车站建成100周年,山东建筑大学就举办过费舍尔与济南火车站的文献展览,影响极大,当时众多媒体都进行过报道,这也可以引起社会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讨论。

《山东画报》: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的团队,历时两年对以胶济铁路为代表的山东近代工业遗产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工作,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您如何评价他们的工作和成果?对于未来他们的研究您有什么建议?

靳奉祥:无论从山东建筑大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本身的微观层面,还是从整个社会对建筑遗产、工业遗产的调研与保护的宏观层面来探讨,这次调研都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实践。

建筑遗产毕竟与一般可移动文物不同,异地保护会损害文物本身所处的历史环境。所以将工业遗产引入校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山东建筑大学的铁道展馆是一种新鲜的尝试,虽然引起过很多媒体的关注,但是这种模式基本是不可复制的。更好的方式,是将学校的学术资源引向社会。

举例来说,距离山东建筑大学不远的济钢马上就要面临工业遗址的改造利用。如果能将山东建筑大学这些年对济钢的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不再束之高阁而是引入其中,那将会是比在山东建筑大学建一个博物馆更有意义的事情。同样,对胶济铁路调查研究也是如此。走出象牙塔,让学术成果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创造价值才是今天高校和学者责任所在。

作为高校,以社会环境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再以学术成果为导引,回馈社会,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我们希望,无论是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进行的山东省工业遗产调研,还是其他的调研项目,都要及时将成果反馈给社会。

对于我们这个年轻的调研团队而言,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他们不过是刚刚窥其一二。希望他们能在山东建筑大学一个多甲子的深厚积淀中吸收更多的养分,充实和丰富自我,进而应用到他们未来的学术之路、人生之路中。“经世致用,造福桑梓”,这将是山东建筑大学之幸,也是社会之幸。

猜你喜欢
遗产山东工业
图说山东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遗产怎么分
工业人
千万遗产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