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姜波,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对于山东工业遗产的调研,正是在他的组织与主持下逐步推开。对于他和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而言,这是作为学者的义务,作为研究者的责任。同时,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的学者之一,在大量的国际国内交流中不断汲取经验的同时,他也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工业遗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样的团队组建和田野调研,对于他和他的同事们来说,都是在这一新领域的一次新尝试,而结果是让人惊喜的。在山东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工业遗产的土地上,姜波希望这个团队的每个参与者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让山东建筑大学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域走到全国高校的前列,做出特色,做出影响,更希望他们的每一项调研成果都能为山东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所用。
《山东画报》:山东建筑大学对工业遗产的关注由来已久,之前都做过怎样的工作?作为一个团队正式开启对山东省工业遗产的调研源于怎样的时机?
姜波:始自上世纪90年代,我们对山东近代建筑研究的同时,即开始关注近代建筑中的工业遗产。2002年,我完成了关于坊子煤矿的调研,两年后,指导学生完成了关于淄博煤矿的调研。在 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发表了《山东坊子近代德式建筑的现状和保护》《原淄博矿务局近代建筑的调查和保护》,成为国内最早从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角度对坊子和临淄煤矿进行研究的论文之一。2008年,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对运河沿线工业遗产进行了普查,其中对枣庄中兴煤矿的工业遗产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2010年首届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年会上,将这次研究情况整理成论文《运河之珠——再谈枣庄中兴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发表。
2010年,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专业委员会成立。我们开始全面、系统地对山东的工业遗产开展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研究队伍。我主要是对全省工业遗产的现状进行研究,2011年在重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工业遗产年会上发表了《山东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其保护初探》。2012年指导学生完成了硕士论文《文化线路视角下胶济铁路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论文成为国内较早从遗产角度对胶济铁路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文章,并在后来完成了关于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11篇论文;慕启鹏老师关于胶济铁路的研究,在国内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江海涛老师主要专注于“小三线”的研究,这在国内也是比较有特色的领域,目前国内有学者在做“大三线”研究,山东“小三线”遗产是价值极高的领域;崔琰、金文妍老师除了全省工业遗产调查外,还关注了遗产的修复再利用等。这样一来,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研究的团队。
我们参与了2000年到2017年国内所有的工业遗产的学术会议(第一届到第八届),也就是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年会,并且参与了国际工业遗产组织在亚洲的一些活动。2012年,因发表了《山东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赴台湾参加了TICCIH国际工业遗产的年会。今年,我们的论文《胶济铁路工业遗产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翻译成英文入選了在阿根廷举行的2017年国际工业遗产年会。
在我们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合作和良好的互补关系。客观地讲,我们已经是国内工业遗产研究领域处于相对领先位置的一个团队。
《山东画报》:对于山东省工业遗产的调研我们主要采取怎样的形式?
姜波:我们对于工业遗产的调研,主要采取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文献方面,关于山东工业遗产的记载比较少。这些资料或存在于各个行业的行业志中,或存在于整个历史研究中,收集整理的难度较大,所以我们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于田野调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老师和学生、社会力量以及海外的很多力量,对调研对象进行全面的普查。像胶济铁路的调查、“小三线”的调查以及全省工业遗产普查都采取这种形式。
《山东画报》:两年来对工业遗产的调研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姜波:我们基本完成了全省的工业遗产普查,这是一个重要的成果。另外,我们全面调查了胶济铁路沿线的工业遗产,从去年的站点遗存到今年的桥梁涵洞,还有附属工业设施,都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普查。
另外,对“小三线”的工业遗产,江海涛老师曾经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今年我们又深入沂蒙山区,对“小三线”的工业遗产逐一进行梳理,对“小三线”工业遗产的现状也已经基本全面掌握。
《山东画报》:山东的工业遗产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姜波:首先,山东工业遗产起步较早,从清末的洋务运动时期,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始,济南就开启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后到济南铸造铜元局建立、1886年北洋海军成立,山东近代工业进入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山东工业遗产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早期的军事工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海防军工业,这是由山东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第二,山东工业类型比较齐全,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典型代表区域城市,像青岛、济南等。
第三,民族工业相对发达,特别是胶济铁路开通,济南等城市先后开埠后,山东进入民族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纺织业、面粉业等在国内均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铁路遗产在山东工业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892年至1904年,胶济铁路修建,山东成为国内比较早拥有铁路的省份。到1912年津浦铁路贯通,山东省内就拥有了两条比较重要的近代铁路,这些都成为山东工业遗产有别于其他工业遗产的重要部分。有铁路贯穿的山东工业遗产城镇,是山东工业遗产一个重要的特征。
解放以后,“小三线”包括胜利油田等有山东特色的工业遗产,则不断呈现出来,形成了山东工业遗产的又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山东画报》:与国内的工业遗产调研与保护相比,我们的研究处在一种怎样的位置上?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姜波:从研究时间上,我们是国内高校中对工业遗产研究比较早的,从研究队伍的建设到论文的发表数量两方面统计,我们大概都处于国内领先的位次上,所以说,在这方面我们在国内高校中,占有比较有利、相对领先的位置。对于优势而言,我们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吃苦耐劳本身就是山东学者的质朴特质。当然我们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就是缺少像清华、同济、天大这样的国际交流的平台。
《山东画报》:经过两年的调研,您和您的团队对山东工业遗产的保护有哪些建议?
姜波:首先,观念上,我们要有国际视野,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近三十年,山东工业遗产随着工业的更迭,拆毁不少;之后的工业转型,又拆毁不少,这种拆建的观念跟西方的观念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第二,研究一定要形成合力。因为工业遗产涉及的领域和行业繁多,像铁路、军事工业等。目前,我们还有很多无法进行调研的地方,没有形成合力去研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我们应当加大对山东工业遗产的认识和宣传力度。同时,需要有些优秀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可以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于山东而言,青岛啤酒老车间、张裕的酿酒公司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活化利用,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这种成功案例依然很少,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我想,好好利用起到保护示范作用的工业遗产,是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
《山东画报》:未来,您的团队有什么样的规划?
姜波:对于团队而言,一个是继续我们当下的调研。我们现在虽然进行了一个面上的普查,但是对整个工业遗产深度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比如说,胶济铁路沿线工业遗产具体的测绘、调研。另外,从研究的深度上来讲,我们仍然以论文为主,包括学术专著和个案研究还比较少。同时我们要加强国际化的交流,毕竟国外工业遗产研究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们就已经开始对工业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和研究,而我们则是刚刚起步。无论在理念、观念上,还是在具体的保护与利用上,我们与他们都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与外部的学术交流,广泛联系社会各层面,包括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与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大社会各层面对国内工业遗产的关注力度。
未来,我们会争取在山东丰富的工业遗产基础上,做出我们的研究特色和研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