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2017-04-29 00:44杨朝明
山东画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晏婴君子共同体

杨朝明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上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号召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努力践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和而不同”典出《论语·子路》。其中记载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相互协调以达到和谐相处,但不会盲目附从;普通人则只是盲目附从,却做不到协调和谐。“和而不同”的实质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差异,就在于承认不承认、允许不允许不同成分、不同意见的存在。基于这样的认知,孔子屡次倡导君子“和而不流”“群而不党”“周而不比”,认为君子应加强个人修养,与人相处的时候,做到团结协作、融洽合群,而不随波逐流、苟同结党,只有存异即“不同”,在保持个体的独立和特殊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人际间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和同思想理论的概括和升华。《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多样性的和谐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事物;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走向衰亡。例如,史伯就分析周幽王的所作所为,认为周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在《晏子春秋》和《左传》中,都有晏婴与齐景公关于“和同之辩”的记载,晏婴肯定“和与同异”,认为“和”是相异事物之相成相济;“同”则具有“苟同”的意思,就是晏婴所谓“君所谓可,臣亦曰可;君所谓否,臣亦曰否”,意思是君上认为可以,臣下也说可以;君上认为不可以,臣下也随声附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尚书》强调“燮和天下”“协和万邦”“庶政惟和,万国咸宁”,从国家治理的层面认识到“和”的重要性,认为应该采取“和”的统治方式,追求“和”的状态,实现天下太平安宁。反之,对“和”的背弃,会造成社会的紊乱动荡,也会带来家庭的无序,所以《尚书》又说:“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

据《周礼》记载,周代大司徒的职责之一,就是“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即以六乐的教习为基础,各种政令的颁布和实施都应以和谐为本,教化民众,正如《庄子》所言 “《乐》以道和”。 不仅如此,“和”不仅仅是统治者应具备的美德,更是天地之间最高、最大的一种德行。因此《春秋繁露》认为“德莫大于和”“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而万事万物莫不以“和”为最理想的状态。《左传》说“物和则嘉成”,事物和谐,就会获得喜乐幸福;“师克在和,不在众”,克敌制胜在于齐心合力,不在于人多势众。《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庄子》说“中和民意,以安四乡”,《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不揭示着这个道理。只有以和为主,和而不同,才能达到《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境界。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包容并立、共同进步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乃是立足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天下观念,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倡导推行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理念,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编辑/吴洁)

猜你喜欢
晏婴君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比肩接踵
君子无所争
忠直不迂
——晏婴(二)
有君子之道四焉
晏婴三拒齐王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