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摘 要】男性一般具有性格刚强坚毅、心胸开阔、实践丰富等长处,这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着诸多优势。孩子在不同时期与父亲的相处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父亲身上的优良品质,这些在他们性格和人格的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社会现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父亲在孩子成长阶段的参与度较低。
【关键词】父亲;家庭教育;参与度;成长阶段;交流与互动
父亲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由父母双亲和一个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占据很大的比例,人们逐渐关注起家庭成员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许多研究的结果证实,越来越多的父亲正在逐渐“淡出”家庭教育。“父亲淡出”,其实质是男性文化在儿童教育中的整体“淡化”,使整个儿童教育处于女性文化状态之中。
一、问题的提出
克兰珀(Krampe)和牛顿(Newton)等人在有关父子关系研究的前期工作基础上。根据心理学理论,并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及神学等相关理论。从孩子的视角和体验出发。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考查父子关系,建构了父亲在位理论。提出了父亲在位理论的动力学模型。并且将父亲在位定义为孩子的心理父亲在位即父亲对孩子的心理亲近和可触及。
在美国《parents》杂志中,父亲被认为对孩子的一生有下列影响——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3.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4.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5.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6.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7.父亲支持妻子; 8.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9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而60.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父亲在孩子成长阶段有缺失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远不止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品德等多方面。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可能会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从而造成认知、个性、情感、体格方面的障碍与缺陷。
由此可见,父亲的角色扮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中共发放纸质问卷110份,网络问卷258份。问卷回收355份,回收率为96.47%,剔除明显瑕疵问卷,共有347份。
调查的目标群体为进入高校前在西南地区长期居住的高校在读学生。其中,女性占比为56.59%,男性占比为43.41%。年龄分层较为明显:19岁占比为36.43%,20岁占比为29.46%,18岁占比为20.54%。
自编《父亲在孩子成长阶段参与度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成长阶段参与度”。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父亲在孩子成长阶段参与度的调查
据数据显示,父亲没有缺席孩子成长阶段的仅有62.79%,而在3-6岁的幼年阶段,有高达12.02%的受访者表示父亲没有参与这一阶段的成长。
而在“目前您和父亲的联系交流频率”这一问题中,共有79.46%的受访者表示和父亲的联系频率为每周1-2次甚至更低。同时有49.61%的受访者表示这样的联系频率过少。同时,仅有34.88%的受访者表示在有心事时会与父亲进行交流。有65.12%的受访者表示父亲曾陪伴自己学习过一项技能。
(二)父亲在孩子成长阶段参与的重要性程度
有83.72%的受访者表示,父亲对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所作用的成长阶段分布较为均匀:“7-12岁”的占比为31.78%,“16岁至今”的占比为30.62%,“13-16岁”的占比为28.29%。
而在父亲所扮演的家庭角色这一项调查中,34.88%的受访者认为父亲是“传统型的管理者”,28.68%的受访者认为父亲是“现代型的交流者”,36.43%的受访者认为父亲兼具了以上两种特质。
(三)父亲家庭教育参与度与子女性别
在传统的思维中,我们习惯性地会认为男性孩童与父亲的联系更加紧密,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这种互动会日渐减少。而女性孩童与父亲的沟通较少,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她与父亲的互动会日渐增多。
然而在本次调查中,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却发现子女性别对父亲是否影响孩子的发展、孩子是否愿意与父亲交流心事、父亲与孩子的交流频率等选择并未产生较大影响。
四、促进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从社会的层面
社会应当积极推动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努力为此提供制度、法律以及物质上的保证。同时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父子互动氛围,强调父亲在孩子成长阶段中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二)从母亲的层面
由于女性的先天条件,决定了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相迥异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母亲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和爸爸经常在一起,这样可以促进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促进父亲和孩子的沟通。幸福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人格比较健全,生活比较平和,性格也更加开朗大方,而在不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变得内向、胆怯、不自信、敏感等。所以母亲爱孩子,首先要爱孩子的父亲。
(三)从父亲的层面
父亲要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孙云晓曾表示:“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儿童时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未来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业上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父亲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关怀。父亲对孩子情感表达的越多,越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父亲对孩子的爱也应该适当地向孩子表达,让孩子经常体验到父爱的温暖。同时,作为父亲,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客观认识和对待孩子的优缺点,适时地给予孩子表扬鼓励或是批评教育,帮助孩子取长补短,树立自信和勇气。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父亲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为孩子的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的幼儿时期是人成长发育的重要关节点。因此,如果在孩子幼儿时期,父母特别是父亲错过了与孩子相处的时光,这对孩子的影响有可能是终身的。父親对孩子认知、思维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亲是孩子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无意中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参考文献】
[1]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242
[2]钟思嘉.亲职教育[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12.
[3]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I].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1(2):42-52
[4]侯忠伟,刘晓霞,王立花.国外父亲参与教养研究综述[I].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2):124—125.
[5]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