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
摘 要:“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不仅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主要法则,同样也是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很多民族地区,培养幼儿的图通话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以后得交流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做好民族地区的幼儿普通话教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民族地区 幼儿 普通话教学
在我国,民族种类众多,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交流语言方式和文化,而地方方言更是数不胜数,从而使得各个民族地区交流起来十分困难。我们处在四川省凉山民族地区,普通话日常使用率一直不高,受到四川方言和本民族语言的双重影响。对于彝族幼儿来说,在家时受的是彝族母语教育,走出家门受的是四川方言影响,在学校受的是普通话教育,对心智发展还不完整的幼儿来说,往往造成发音非驴非马似是而非。那么,怎样做好民族地区普通话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下功夫。[1]
一、提高幼儿学习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兴趣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许多民族地区过分地追求知识学习不利于培养民族地区幼儿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达到不良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在幼儿时期,对于故事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幼儿期刊上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兴趣。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语言天赋,再加上自己的动作配合,使得故事效果不断提高。在讲述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幼儿可以通过普通话向家人复述。通过这一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多听多讲的机会,让学生有各种机会可以用普通话去交流。对于幼儿普通话水平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与鼓励,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幼儿学讲普通话的兴趣。
二、选择适应幼儿年龄阶段和理解力水平的故事
在选择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理解能力进行选择。只有符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适合幼儿理解能力的故事,幼儿才会对故事产生兴趣。在幼儿阶段,2-3岁的幼儿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喜歡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故事、贴近生活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以生活常识、规范幼儿行为的故事,故事字数一定要适中,情节要简单。随着幼儿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故事内容可以趋于多元化,比如选择一些以思想品德、革命历史为主的故事情节,通过这类故事来不断丰富幼儿的普通话语言。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一些抽象且复杂的故事情节,从而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增长知识面。对于同一个故事内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讲解出来,可以不断提高幼儿的吸引力。
三、让学生运用普通话主动去编故事
创造条件让幼儿听、讲、编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养成幼儿大方、乐观、自信的开朗性格。在培养幼儿普通话的过程中,故事不能只由教师来讲,应该给予学生自讲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幼儿的主动积极性,在肯定幼儿进步的基础上,创造机会让幼儿用普通话来练习。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可以利用10分钟的午餐时间让幼儿用普通话讲故事,并对语言流畅、表情动作绘声绘色的学生进行表扬。在晨间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看喜欢的书、讲喜欢的故事,从而使得整个班的普通话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争取运用幼儿已经学过的词汇和句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利用故事不断使字形形象化,还能对幼儿的普通话水平起到一定地促进作用。[2]
四、将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内容紧密结合
在培养幼儿的普通话水平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民族语言与普通话内容进行紧密结合。由于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交流方式,如果全部运用普通话交流,不仅会让民族文化受到威胁,还会让幼儿感受不到亲切感。因此,在平时的日常交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民族语言交流,在正式学习时让学生以普通话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普通话水平。比如,在吃饭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米”的意思,如果教师以一连串的普通话进行讲解,那么学生肯定会感到一头雾水。此时,教师应该用民族语言的方式让幼儿理解“米”的意思,以达到幼儿更加容易掌握的效果。
总而言之,普通话在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时期培养其普通话能力,有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与各族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对普通话的兴趣,教师可以以故事为主线,选择适合幼儿年龄阶段个理解力水平的故事、让学生主动运用普通话去编故事、将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内容紧密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制定幼儿园评估标准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J]. 康建琴,刘焱. 学前教育研究. 2011(01)
[2]学前教育的普及必须兼顾质量的提高——谈《规划纲要》中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内涵与措施[J]. 刘占兰. 学前教育研究.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