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绪
【摘要】绝大多数父母不会忽略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却常常忽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总是要长大,过独立生活,他们必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活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培养生活自理的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也有助于儿童个性品质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有助于补偿儿童智力的缺陷,促进智力发展。
【关键词】家园合作 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11-02
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获奖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一名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卡皮察:“回顾您的一生,您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或者经验是在哪里学到的呢?是在大学还是在实验室里学到的呢?”卡皮察出乎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记者愣住了,又问:“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会了什么呢?”卡皮察回答道:“我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很多,例如东西要摆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等,我在幼儿园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则故事引发了人们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思考:幼儿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呢?它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含义。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能力并不仅指个体已学会的知识技能,知识是人们所掌握的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知识技能表现了一个人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能力是保证人们顺利掌握知识技能的心理条件。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包括饮食、大小便、衣着、睡眠、卫生、安全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幼儿在各年龄段具备的自己承担或料理生活活动,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现状
1.幼儿生活自理意识淡漠、责任情感缺失。生活中,家长一方面对其幼儿大包大揽,包办替代,不给幼儿独立动手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责怪幼儿生活自理意识淡漠、独立性差、责任意识不强。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幼儿吃饭要喂、走路要抱、尿急只会哭、闹着等待……家长事事包办,让幼儿觉得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家长的过度溺爱与保护,让许多幼儿的独立性慢慢丧失,自理意识逐渐淡漠,逐步养成了懒惰和依赖心理,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幼儿期是幼儿责任意识及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独立性的发展是这一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幼儿不能独立进餐,绝不仅仅是一项生活技能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的性格品质的责任情感独立性的缺失。因此,作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和教师,不能对幼儿包揽太多而是要让幼儿带着一定的情绪情感去体验责任、尝试独立。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自理行为不明确。目前,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看到许多幼儿不能自已吃饭、自己刷牙,不会自己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不会整理自己的玩具,不会收拾自己的小书包。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差,这不利于幼儿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及社会化的发展,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更深入了解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之前有学者随机抽取了A幼儿园的大、中、小、托班各一个,进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其调查统计见下表:
入园的第一周,随机抽取托班25名、小班30名、中班35名、大班40名(共计130名)幼儿家长,对其进行关于家庭生活中幼儿自理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然后,在随后一个月对幼儿园生活中的幼儿自理情况进行现场观察。结果显示: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情况并不乐观,其中仅23.3%的幼儿能独立饮水,6.6%的幼儿主动告知便意(但没有一个会自己擦屁股的)23.3%幼儿能自己主动洗手,16.6%的幼儿能主动进餐,26.7%的幼儿能主动睡眠、会自己脱衣服,而有80%的幼儿在入园、离园的时候需要大人抱着走。对于中、大班幼儿,基本上能整洁入园,按需饮水,保持手脸清洁,自觉洗手,但也存在一部分幼儿不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部分幼儿用筷子进餐也存在困难,有些幼儿还不会系鞋带、叠被子,入厕后不能正确使用便纸的也大有人在。从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确实很差,这不利于幼儿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及社会化的发展,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绝大多数父母不会忽略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却常常忽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总是要长大,过独立生活,他们必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活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培养生活自理的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也有助于儿童个性品质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有助于补偿儿童智力的缺陷,促进智力发展。
(三)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因
1.教育观念不统一
部分家长和教师因缺乏系统的婴、幼儿心理和教育知识,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忽视了幼儿的需要。很多家长存在认识误区:幼儿现在很小,应该受到细心照顾,长大了自然会照顾自己。于是,家长们始终舍不得放开幼儿的手,给幼儿独立做事的机会。另外,在教育观念方面,幼儿的父母、祖辈和教师因缺乏有效的沟通,始终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统一教育观念,最终因为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在幼儿生活自理方面的妥协和纵容,这不仅不利于幼儿的独立性的发展,反而强化了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2.教育方法不科学具体
幼儿的独立性不强,表面上看是幼儿缺乏生活自立意识,而实际上却是幼儿在生活卫生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缺乏科学适宜的方法,处理不当,不良行为习惯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和弱化而导致的。通过实際观察发现家长调查问卷和实际观察中幼儿的表现并不符合:有些幼儿会用勺子吃饭,但是真正能独立、文明进餐的幼儿有几个?有些幼儿会穿鞋,但是真正能做到左右不弄混的有几个?有些幼儿会擦鼻涕、会洗脸、会刷牙,但是懂得并掌握了方法和技巧的又有几个?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动作、感知觉、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2岁~4岁的幼儿其身体协调性、手指灵活度发展的都不是很好,做事时难免慢而且粗糙,加上幼儿的注意广度也非常有限,顾此失彼也在所难免。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家长很难容忍幼儿自己尝试独立做事带来的混乱,嫌幼儿速度慢,于是一味地包办替代,很少有家长会考虑如何对幼儿的动作予以指导,所以有些家长知道有些事情该幼儿自己做,却从来不告诉幼儿做事的技巧和方法。如果在这一时期幼儿没有得到科学适宜的示范与指导,幼儿的行为就会出现偏差。
3.家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部分家长存在“幼儿进了幼儿园,怎么教,怎么管,那是教师和幼儿园的责任”的错误观念,而教师也不排除有“既然幼儿的父母都不在乎自己的幼儿,当老师的也管不了那么多”之类不负责任的想法。因此,在幼儿生活自理培养方面,亲师之间出现了不协调,教师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弥补家长在教养幼儿形成健康生活习惯方面存在的缺憾,而家长也不支持配合教师的计划。当幼儿的行为习惯出现问题的时候,便互相推诿,放任不管等。亲师的不合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家园如何能有效的合作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在各类教育中,幼儿园的教育更加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完成教育任务,提高保教质量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现代的教育理念告诉了我们,家园教育的一体化才是最优化的教育。
(二)我国幼教对家园合作方式的需要
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府提出的目标来看,如果仅仅依靠托幼机构的力量,是难以为每个幼儿提供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并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挖掘当地人力、物力资源,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提供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保育和教育、以满足学前儿童发展及家长教育子女的需要。从资源上来看,两者的合作使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如家长委员会既可监督家长的错误教育行为,又可监督幼儿园的工作,服务于幼儿教育。
(三)家园合作培养的方式
1.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两三岁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其主动性明显增强,开始出现“我能”、“给我”、“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幼儿独立性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成人应该抓住幼儿独立性形成和发展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与要点,让幼儿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避免过度依赖的形成。首先,要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学会尊重幼儿,容忍幼儿尝试自己做事时候带来的混乱。其次,大人要明辨正误、耐心帮助、激发兴趣,在日常活动中提供幼儿独立活动的机会和场所。最后,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必要的语言指导不可少,要督促幼儿,帮助幼儿把生活中的自理与游戏区别开来。
2.树立正确的家园合作的观念,教师与家长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平等关系。首先,更新教师合作观念。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和意愿,从思想上意识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应是出于偶然的需要,或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才联系,而是应与家长保持经常性地联系,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幼儿,促进幼儿的成长。其次,幼儿教师要用科学的育儿观念和方法引导家长,改变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期望。让家长认识到家园双方有着共同目标,家庭与幼儿园是合作伙伴关系。家长可以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参与互动活动,分享家教经验和收获。最后,与家长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平等关系。
3.家园良性互动,齐心协力共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
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不是靠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多方协调和配合。如开设父母须知课、向家长发送教育手册、为家长开设图书馆、指导家长结对互助等,从而引导家长介入儿童的学习,使家长与教师形成教育的合力。
首先,开设家长课堂,为幼儿家长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提供支持和服务。家长课堂采取开放的方式进行,切合家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让家长真正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讨论的素材,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家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其次,引领家长走进幼儿园,掌握有效的育儿策略。家长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幼儿进行明确的观察。最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有效开展幼儿助教活动,把家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其深入幼儿教育过程,介入幼儿的学习活动,让家长,并将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与改善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邀请一些幼儿专家来给家长进行讲解、指导,协助教师完成保教任务与课程开发,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出版社,1983
[2]楊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忠民.幼儿教育辞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4]欧明新.科学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李平.如何走出家园合作的误区[J].教育导刊,2007,(3)
[6]孙道晗.善待家长争取合作[J].教育导刊,2004,(10)
[7]于江华,王素梅.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J].教育导刊,2004,(2)
[8]叶穗梅.争取家长配合:引导与服务并重[J].教育导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