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斌 欧阳侃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经验交流
清肝解郁法治疗肝火犯肺型感染后咳嗽40例观察
清肝解郁法 感染后咳嗽 肝火犯肺型 临床观察
笔者采用清肝解郁法治疗肝火犯肺型感染后咳嗽患者4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拟定。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中医内科学》[3]拟定:肝火犯肺型主症:咳逆阵作,无痰或少痰,质黏难咯。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次症:①咽干口苦;②痰滞咽喉;③胸胁胀痛;④症状随情绪变化增减。主症必备,次症符合其一,即可诊断。
1.2 一般资料:共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门急诊就诊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7.90±10.78岁;平均咳嗽时间28.70±8.51天。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0.10±8.55岁;平均咳嗽时间30.30±9.69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以清肝解郁为法,予黛蛤散合小柴胡汤加减:青黛、黄芩、炙甘草、生姜、薄荷各6g,海蛤壳、柴胡各15g,姜半夏、党参、大枣、桔梗各9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对照组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口服,2粒/次,3次/日。两组疗程均为7天。
3.1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2]:主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分。0分:无咳嗽;2分:间断偶发干咳,不影响日常生活;4分:昼夜时有阵发干咳,轻度影响工作及睡眠;6分:昼夜频发干咳,或持续性咳嗽,严重影响工作及睡眠。次症按有无分别记为0或1分。
3.2 临床疗效标准[2]: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所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2.10±1.91*#3.38±2.51*例数40 40治疗前6.33±1.27 6.43±1.95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感染后咳嗽归属于中医学中“咳嗽”范畴。本病患者在外感初期多解表不彻底,外邪郁闭于肝肺不得发,扰乱了肝升肺降的正常气机,气机逆乱而发咳嗽。病位则从初感外邪时的太阳表证过渡到少阳半表半里或是进一步入里化热,肝火循经上行,必伤肺津,津液耗伤,故进一步出现口干、咽喉不利、痰少质黏等肝火犯肺的症状。治疗上一方面以清肃肝肺之热,另一方面应疏肝解郁,一清一疏,双管齐下。清予黛蛤散清肝化痰,青黛善清泻肝肺之热,海蛤壳善清化热痰,两者有协同之功;疏予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散半表半里之热邪,清透中焦郁而不发之热;黄芩与柴胡配伍,既可疏半表之郁滞,又可解半里之邪热;半夏、生姜辛散,有化痰和胃、调达气机之功;病久脾胃不足,则加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健脾,扶正驱邪。是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另外再佐以桔梗、薄荷清利咽喉,改善肺热津伤所致的咽干燥咳症状。全方以清肝解郁为法,兼以清利咽喉,咳嗽自除。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60.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6-77.
2016-07-24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