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方式是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总和,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决定了学习效果。随机抽取C市某中学200名在校高一学生,在借鉴Biggs的学习方式问卷(LPQ)的基础上编制高中生学习方式问卷,对高中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且以外在动机为主;高中生在学习中较多采用深层策略;相关分析发现,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两者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不同人口统计学背景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多少知识并不重要,学会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1]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中所持有的动机和采取的策略,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决定了学习效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变革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中占有首要地位 [2],被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3]。
已有的关于学习方式的研究主要在理论探讨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方式的内涵和结构探究,认为学习方式由整体构成和层次结构两个方面构成[4];学习方式的类型结构研究,主张从多维度视角认识学习方式的类型[5];学习方式的变革策略研究,指出通过变革文化观念、学校家庭氛围、教师能力等各个方面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6]。这些研究对我们深刻认识学习方式提供了思路,但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证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掌握高中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分析新课改以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有:高中生目前的学习方式如何?不同背景特征的学生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是否显著?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C市某中学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个班级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工具
瑞典哥德堡大学的F.马顿首次运用了“现象描述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真实情境中的学生长篇文本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质性分析。[7]在此基础上,马顿总结出了两种差异明显的学习方法类型:深层学习与表层学习。随后,很多研究者开始利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二分法,来开发问卷,试图展开更加深入的定量研究。Biggs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总和,其研制的《学习过程问卷》(LPQ)[8]可以量化确认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Biggs的观点,认为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中所持有的动机和采取的策略,研究量表在参考借鉴《學习过程问卷》(LPQ)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深层策略与浅层策略。外在动机主要指学习是为了获得家长、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获取功名成就等外部原因,内在动机主要源于学习者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将学习视为一种享受等内部因素。浅层策略指向于对文本内容的背记而非知识的理解,深层策略指向于对内容的意义获得和深度理解。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信息,包括性别、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二是问卷内容,问题以李克特六点量表的形式呈现,选项依次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有点不符合、有点符合、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计为1分、2分、3分、4分、5分和6分。取3.5分为中等强度观察值。
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α)检验问卷的信度,量表的信度系数是0.819(>0.7),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进行变量之间的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学习方式的总体情况
将学生在学习方式各维度上的得分总和除以题目数,得到各维度的均分。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动机维度上的得分均在4分以上,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且学习的外在动机强于内在动机,说明外在动机是驱动高中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在学习策略方面,深层策略的得分为4.05,高于浅层策略的得分(3.29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较少使用浅层策略,更多采用深层策略。
(二)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分析
学生的个体特征(如性别、年级等)会影响学生的预先期望及衡量事物的标准,从而对所处的学习环境产生不同的感知或体验。本研究选取学生的性别、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为背景变量,使用t检验和F检验,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差异性分析。
1.高中生学习方式的性别差异
为了解男女学生学习方式状况,以性别作为分组变量,对男女生在学习方式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统计结果表明:女生学习的外在动机高于男生,男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高于女生。但性别在学习方式的四个维度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深层策略、浅层策略均不因性别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2.父亲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以父亲受教育程度作为分组变量,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具有显著影响,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具有显著差异: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外在动机程度越低。而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浅层策略和深层策略均不因父亲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3.母亲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以母亲受教育程度作为分组变量,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具有显著影响: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外在动机越低。而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浅层策略和深层策略均不因母亲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4.是否独生子女对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为检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学习方式的差异,将是否为独生子女作为分组变量,对学习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学习的外在动机高于独生子女,且这种差异显著。同时两者在浅层策略的使用上也具有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学习中会运用更多的浅层策略。但两者在内在动机、深层策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以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为分组变量,对学习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深层策略、浅层策略均不因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而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学生干部的身份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没有影响。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相关分析
为探究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关系,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中的外在动机与学习方式中的深层策略、浅层策略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学习动机中的内在动机与深层策略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且两者间的相关系数最高。内在动机与浅层策略具有显著负相关。可见,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学生更会采取深层学习策略,而较少采取浅层学习策略。
四、结论与讨论
(一)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且以外在动机为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在自主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且外在动机强于内在动机,说明学生学习主要源于外部因素的驱动,如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通过学习来获得家长、老师的肯定等。外在动机主要由外部因素施加产生,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内在动机才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的根本要素。因此,教师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把内在动机作为根本的学习动机。最后,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
(二)高中生学习较多采用深层学习策略
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学习的认识不同,采用的学习方式不同,会导致学习结果上的质的差别。高中阶段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乐学”。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学习主要采用深层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能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学习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和灵活性,较少采用机械背诵、识记等方法。这说明了新课改以来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正在从浅层的机械背记向深层意义学习转化。这也体现出当前高中生学习呈现出自主意识增强、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竞争与合作并存、问题意识增强等特点。[9]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具有显著相关
高中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具有显著相关。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越高,越能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并積极主动地去运用。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学生会更多采用深层策略,较少采用浅层策略,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由于内在动机主要源于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是一个愉快享受的过程,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因此自然会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则更可能采取一些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运用这些方法,而那些使用浅层策略学习的学生一般内在动机都不强。显然,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能优化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将教学变成一门艺术,利用生动精彩的内容、丰富多样的方法、深入浅出的讲解,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四)不同人口统计学背景的学生学习方式有一定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在性别、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具有显著影响: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倾向越小;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越强烈。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家庭文化背景的最基础指标,能以隐性的文化代际传递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子代在教育获得中的学业能力与成就。父母的文化程度尽管不能直接传递给子女,但其通过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参与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教育活动。 [10]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学习的外部动机上具有显著差异:与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的外在动机更强,在学习中也更容易采用浅层策略。是否独生子女在内部动机、浅层策略、深层策略上没有显著差异。基于此,教师要认识到不同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特征,依据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魁元,杨家福.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2).
[2]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 2011(1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孙智昌.学习方式:理论结构与转变策略[J].教育学报,2010(6).
[5]陈佑清.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2).
[7]黄黎明,高凌飚.学习方式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2(2),
[6][8]顾琼,姜丽,桑青松.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学,2008(9).
[9] Biggs,J,B.,&ROSE TELFER(1987).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ydney: Ptetice Hall of Australia Pey. Limited, 540.
[10]杨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实证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6).
收稿日期:2016-12-08
作者简介:孙美荣,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常州,210003)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测量与评价。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