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新凤+陈璐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点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内化的吸收,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将读和写融为一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学者不断努力探索并践行。
关键词: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五年级语文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阅读和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也就得以相应提高,写作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写作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1.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多读
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那么教师就可以建议他们选取尽可能多的好文章进行阅读,并在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反复阅读,进而熟读成诵。在阅读过程中,要让他们进行理解性的阅读,而并非死读,但古诗词方面还是得要求他们进行背诵。要让学生多读,首先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开故事会、模拟表演、阅读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给他们讲讲有关的故事或历史,或者导入新课时一起进行趣味性的讨论活动。比如,在导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鲸》的新课时,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介绍:“在蕴藏着丰富宝藏的美丽海洋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洋之王的动物,它体型庞大,你们知不知道是什么呢?”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对鲸的认识,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以读促写,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小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够,以致于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很容易忘记,因而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会他们读的方法。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引导他们了解文章的选材、组材,怎样确定文章中心以及如何遣词造句,指导他们观察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及情感表达的方式,让他们在读的同时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以后应如何写好这类文章。我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在看到一篇文章时自己先想一想这篇文章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自己写的话应从何下手,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边读边做好批注笔记。由此,让学生学会审题,并在琢磨咀嚼文章的过程中,逐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阅读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写作的练习
要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精心选择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的写提供仿写借鉴的素材,进而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读写结合,先从课文的仿写做起
仿写是写作中的单项训练,扎实练好写作基本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遣词造句、试写小片段等方面的练习。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我在教授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和框架,并了解课文写了桂花的哪些方面,同时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写一篇关于植物类的作文,你会怎么写呢?课文中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并运用自如呢?”学生在学完这一课之后写了《梅花烙》《常青藤》等作文。
2.读写结合,还应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巴金曾说过:“我會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更有感情。”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鼓励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完全融入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中来,在脑海中形成作品所描述的景象,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和体会,由此一来,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想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产生写作情感,进而写出情感丰富且语言独特的作文。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文中写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在教授时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如果是自己在这样的草原上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做哪些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愉悦之情,随即就有学生开始讨论并提笔开始写,有的写到“要是来到这样一篇美丽的草原上,我要躺在那片绿绿的青草上看着蓝天白云,累了就眯着眼睛小憩会儿,感受这大草原的辽阔”。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阅读教学,还要加强读写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中搭建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感受语言规律,揣摩情感内涵,习得表达技巧,提升读写质量,进而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晓红,宗凤昌.以读悟写 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在英语自主性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江苏教育,2016(35).
[2]张克本.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6).
[3]张吉彬.加强语文实践 重视读写结合[J].中学语文, 2008(9).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