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万坤
摘 要:没有了与客观实物的感知,就没有了对话与交流;没有了对话与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感知与对话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客观实物的感知,通过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交流学习。
关键词: 感知;交流;类比;结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2-02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141
本节是甘肃省张掖市第九届优质课评选活动中的一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一、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抽象出空间几何体的概念。教师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图片,并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分类。
问题1:这些物体具有怎样的形状?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这些物体的形状叫什么?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依据是什么?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观察大量经典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有一种放眼世界的胸怀,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并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及实物模型的观察、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出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定义。
(二)探究新知、感知概念
活动2:探究棱柱的结构特征
问题2: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实物多面体,发现它们有何特征呢?
【点评】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比较、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棱柱的结构特征,得出棱柱及其相关定义,并总结出通过线和面对几何体进行分析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活动3:探究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
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空间几何体的分类,结合屏幕上的实物模型,仿照探究柱体结构特征的方法,探究下列几何图形的结构特征。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通过截取棱锥得到棱台的形成过程,学生观察归纳,总结棱台的结构特征,形成概念。
【点评】学生通过类比棱柱结构特征的探究方法,探究棱锥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认知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体炼结论能力。
活动4: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球体的结构特征
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通过类比棱柱、棱锥、棱台的研究方法,总结出圆柱、圆锥和圆台的定义、结构特征和表示方法。
【点评】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演示,自己总结、概括、抽象、归纳出圆柱、圆锥、圆台的定义、结构特征和表示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
(三)典例探究、深化概念
通过两道例题及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完善几何体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棱柱、棱锥的概念的理解。
(四)设置探究、感悟哲学
活动5:探究台体、柱体与锥体之间的关系
问题:棱台与棱柱、棱锥都是多面体,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三者的关系如何?当底面发生变化时,它们能否互相转化?教师进一步追问:圆台、圆柱与圆锥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给出几何画板课件进行演示,验证学生回答并强调这种变化关系也渗透了的哲学思想即:由量变到质变。
【点评】一是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看待我们所研究的柱体、锥体和台体之间的关系,二是在直观感知方式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一些合情推理、思辨论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三是渗透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理念。
(五)小结深化、建构认知
要求: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后用多媒体课件给出总结框图。
【点评】小结归纳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更是完善知识结构,概况知识体系的一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从学习的过程、知识、方法、等方面归纳。
(六)作业布置、巩固知识
二、教學理念的设计
立体几何初步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改动较大的内容之一,新课程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这种安排降低了立体几何学习的门槛,强调几何直观,淡化几何论证。“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是立体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这一部分的教学,就是加强几何直观的教学,适当进行思辨论证,引入合情推理。基于这样的要求,这一节课的设计,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实物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合情归纳能力为教学理念。
三、教材特点的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空间几何体的结构”选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是新课程立体几何部分的起始课程。本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已有所涉及,但要求不同,区别在于学习的深度和概括程度。在教学时,授课者领会新课标的意图,加强几何直观能力的训练,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类比,学会推理,学会说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认知了一些具体的空间几何体,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和球体等,能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但没有学习柱体、锥体的定义,只停留在“看”的层面。本节课对它们的研究更为深入,给出了它们的结构特征。在本课中,通过观察实物感知出空间图形是容易的,但要上升到用数学语言定义空间图形就比较困难。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况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针对本节课知识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授课者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感知教学法、动手实践发现法和诱思探究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感知——交流—— 类比——结论”这一思想,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经过生生、师生的对话。让学生在发现中获取,在创造中学习,在成功中升华。
参考文献:
[1] 李建标,吴建洪.快乐地学习立体几何——从《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开始[J].中学数学,2010(2);29-33.
[2] 陈华.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心得[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1):266-267.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