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竹编农具米筛的制作工艺特征分析

2017-04-16 07:31黄天杨
竹子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筛网竹材编织

黄天杨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00)

客家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具有明显山区少数民族特征的中华汉族八大民系中的一个重要支系,客家人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勤劳、团结、朴实、勇敢是客家人的特征。地处福建省西部的长汀,又名汀州,是世界客家中心。该地区的乡村经济以种植水稻、烟草等农耕作物为主,悠久的历史为长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丰富灿烂的文化,而农耕文化正是世界客家中心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小盆地等相对封闭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汀州客家人用勤劳的双手在自己的家园中进行农耕细作。农具是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客家的农耕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客家农具大多主要由木质或竹材编织而成。闽西客家竹编农具种类繁多,其中米筛独具特色,米筛即是用于筛去粮食谷物中的沙石及谷物碎粒的农用器具。作为民间传统编织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竹编农具米筛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技艺载体,而是工匠精神的精彩呈现,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和客家文化的体现,正如柳宗悦所说:手工是过去的道路,可是却包含着永恒的力量。笔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汀州客家人,走访了世界客家中心汀州城区和周边乡镇的米筛编制艺人,其中南山镇76岁高龄的吴甫宜师傅制作的竹编米筛最为本真的保留了米筛的制作工艺及其功用。本文将结合吴师傅本人的解说,从米筛的选料与前期加工、米筛围框与筛网的制作、米筛的组装与加工等方面展开对闽西客家竹编农具米筛制作工艺的梳理分析。

1 米筛的选料与前期加工制作

1.1 选料

图1 下料Fig.1 Preparing raw material

图2 去节Fig.2 Removing the ring of bamboo nodes

器具的材料对于制作十分关键,尤其是竹编类物品。据吴师傅介绍,传统手工编织产品的制作一定要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特性,所以,在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竹龄方面,制作米筛的竹材竹龄过小、过老都不适宜,竹龄过小,其材质太嫩,在制作过程中易折断,也不能发挥产品的功用;竹龄过老,其米筛竹篾的弹性就比较差,在米筛筛米过程中,会增加操作者的疲劳等。为此,根据业界和吴师傅的经验,米筛选材一般以3.5~4 a竹龄的竹材为主,这样的竹材制成的竹篾与竹丝才容易编织,米筛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吴师傅平日制作产品所用竹材有时是从同镇老乡的竹林中砍伐,随后象征性的给些费用,有时是购买外地人运来的竹材,这时就得出比较高昂的费用,大多是0.80~1.4元·kg-1左右的价格购买。

1.2 竹材前期加工制作

(1)下料。下料是在基于对米筛各部件整体尺寸把控的基础上,对整竹进行切分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多依赖于手工艺人的经验,一个经验老道的手艺人能很清楚的知道整竹各部分的用途和相应尺寸,合理使用竹材,不至于造成珍贵竹材的浪费。吴师傅根据所要制作的米筛围框的周长、米筛的直径、筛网编织竹篾的长度等进行对整竹进行切割下料,如图1。

(2)去节。去节,又称车节,即将竹节节环去除的工序过程。去节过程中,不能将竹青层的纤维刮了,否则影响后期刮篾和篾片的弹性。去节过程比较注重效率和方法,吴师傅通常是左手握着竹杆顺时针方向依次向下旋转,同时右手握刀做相向运动,竹段和刀口保持30°~40°的夹角,用篾刀(汀州客家又称柴刀)将竹节去除,如图2。

(3)开竹。开竹就是采用开锏刀、篾刀等工具将整竹进行对半劈开。为了降低竹材损耗率,精确对称开竹,吴师傅一般事先用铅笔确定开竹的2个对称下刀口位置。然后,用开锏刀在下道口进行准确开锏,并用木质榔头进行适度敲打开锏刀顶部,到了竹材中部,通常使用两把开锏刀相互间隔、轮换交叉地进行开锏,整个开竹过程一气呵成,如图3。

图3 开竹Fig.3 Splitting the whole bamboo in half-and-half

图4 开间Fig.4 Splitting the bamboo further

(4)开间。开间即是根据后续米筛围框、篾片的宽窄需要,对之前开竹后的半圆竹材进行等分的过程。考虑到精确度和工作效率,一般对开竹后的竹料采用偶数对称开间,但是由于本次所选竹材为吴师傅家中最后一根竹材,直径过小,同时又为了满足米筛围框宽度的需要,本次仅进行了3片开间处理,如图4。

(5)去节隔和竹肉层。开间后的竹片内侧布满了竹节隔,为了满足米筛围框完整性和筛网柔韧性的需要,需要用篾刀将竹片内侧的竹节隔去除,同时去除竹片内层的竹肉层,去除的竹肉层都是废料,大多用于当作薪材。

2 米筛围框与筛网的制作

2.1 围框的制作

根据吴师傅介绍,看似简单粗糙的米筛围框,其制作过程是比较严谨和讲究的。首先在选材上,应该选用开间后长度、宽度适宜的竹片(竹片长度决定了米筛的周长,竹片的宽度决定了米筛的深度)。由于竹青层里3 mm的竹材弹性好,是制作围框的最佳材料部位,故此,选择长度、宽度适宜的开间竹片后,用篾刀和刮刀将竹片表层的竹青均匀去除。去除竹青是否均匀,可以通过将竹片围成圆框的容易程度来判断,围圆框时较费力,则说明竹青层刮得不够均匀,应该再次刮除。然后借用筛板进行精确围框,围成的米筛围框还需要借助车钻在竹片两端进行钻出连接小圆孔,最后用钢丝加紧固定,1个米筛需要内外2个圆形围框。为了定形和控制围框竹材的水分,制作好的围框应该放置在阳光下暴晒1~2 d,使得围框达到八分干的程度。在围框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者丰富的经验,才能精准把握围框的直径、围框竹青层去除的均匀度和围框的竹材水分,此外,在操作力度上,围框制作需要制作者较大的手腕等肢体力气,因此,通常制作米筛等农具的均为男性。如图5。

图5 围框制作Fig.5 Frame making

图6 劈篾坯Fig.6 Splitting bamboo blank for strips

2.2 筛网的制作

(1)劈篾坯。对前期去除竹节隔和竹肉层的竹条进行再细分劈裂的过程称为劈篾坯。这时细分劈裂出来的篾坯是后期制作篾条的雏形,后续还要进行劈篾、刮篾等工序,因此,根据吴师傅的经验,为了给后续的制作工序留足加工余量,这阶段的篾坯条应该保持在12~15 mm最佳,如图6。

(2)抽篾。抽篾是一个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加工制作工序,是借助匀刀和篾刀将篾片两侧毛刺去除,使得篾片两面光亮、前后各端厚薄宽窄均匀。该制作工序中所用的匀刀即是将开间刀安装在工作长凳上的一种工具,两片匀刀成45°左右的夹角,两匀刀的最近刀刃间隔为10~13 mm左右,两匀刀成八字形,刀刃朝中间一侧。该工艺的大致步骤为:制作者将篾片平放置到两匀刀口间隙处,左手紧压篾片,右手将篾片匀速后拉,均匀去除篾片两侧毛刺,如图7。

(3)劈篾。根据竹材构造及特性,靠近竹青层的部位,篾片相对坚韧、富有弹性,而内侧的篾黄部分则不适宜制作米筛网,因此,需要对上步工序制作完成的篾片进行劈裂处理,使之成为适宜的篾条,这个过程就是劈篾。由于劈裂后的篾条相对细小柔软,同时为了提高制作效率,所以,在劈篾过程中时常用嘴配合手进行制作。整体步骤为:右手握篾刀,食指捏住下侧劈裂开的篾黄层,同时往前推,左手捏住整个竹篾的同时一致往后退,循环反复,直至将整根竹篾劈完,如图8。

图7 抽篾Fig.7 Drawing bamboo strips

图8 劈篾Fig.8 Splitting bamboo strips

图9 刮篾Fig.9 Scraping bamboo strips

(4)刮篾。吴师傅说,刮篾是最讲究技巧的制作工序,对手艺人的精神集中度和反应灵敏度要求最高,刮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编织器物的精细程度,这也是新手艺人最容易出错和刮伤的环节,吴师傅手指上的茧子和刀痕都是在刮篾时造成的。刮篾工艺即是通过刮篾刀将篾片竹青表层的斑点杂物刮除,使篾片各处厚薄相对均匀,保持一定的柔韧度和强度。刮篾过程比较有技巧。首先,把刮篾刀用铁丝固定在工作凳端一侧的凳腿上,同时保持75°左右的倾斜。操作者坐在工作凳上,整个身体向前倾,眼睛视线同刮篾刀片成90°,左手握住竹制垫片并适度紧压住刮刀口上的篾片,篾片与刮篾刀篇呈75°左右夹角;右手将整条篾片匀速后拉,以此刮除篾片竹青表层及其杂物。正常情况下,1条篾片只拉1次,这就对手艺人左右手的速度、力度和左手灵活调整具有较高的要求,如图9。

(5)筛网编织。尽管在前期的下料和围框制作过程中已经明确了米筛的大致直径,但是为了减少后续可能出现的不必要调整工作,吴师傅通常在筛网编织前,采用自制的竹直尺在自制的木质编板上用柴火碳再次精确勾勒出米筛的直径。由于编织的筛网需要插入到前期制作好的2圈围框之间,因此,在计算米筛筛网时还需要将围框的深度计算在内。竹编的技法丰富多样,由于编织步骤和方法的不同,可以编织出不同图案纹理的器物。据吴师傅介绍,编织技法是在竹、藤材料的编织器物制作过程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一步,由于编织方法的不同,其编织器物的造型、实用性、工艺特性也将发生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传统竹材农具的编织技法,大都是以挑压编织为基础进行延伸。通常业界将横向的篾称为纬篾,纵向的篾称为经篾。所谓挑就是用位于下方的纬(经)篾片挑起(顶起)位于上方被编织的经(纬)篾片,即篾片在被编篾下方;所谓压就是位于上方的经(纬)篾片压住位于下方被编织的纬(经)篾片,即篾片在被编篾之上;而编织就是经篾片和纬篾片在互相垂直(有时呈钝角或锐角)的方向相互交叉进行挑与压的反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挑与压竹篾片数量的不同,可分为挑1压1、挑1压2、挑2压2、挑3压3等。本次米筛制作选用的是挑1压2的编织方法,如图10。由于米筛围框和筛网制作时间上的差异,同时为了保持后续组装筛网的韧性,编织完的米筛不能风吹日晒,因此吴师傅选择将筛网放置到密封性较好的储粮谷仓中,以使米筛网竹篾保持足够的水分。

图10 筛网编织Fig.10 Weaving the sieve

3 米筛的组装与加工

首先,在米筛组装前,为了增加筛网竹篾片的柔软度,将水分控制恰到好处的筛网周边用水打湿。然后,将晒干的围框分成内外2圈,同时将外围框嵌套在吴师傅自制的木质筛板上,将筛网放置其中,并用双脚进行逐步均匀踩压,使得整块筛网完全嵌入平贴到筛板表面,此时注意踩压脚力适度均匀,否则会将筛网折裂。最后,用嵌刀和篾刀做辅助,将内围框套嵌入到筛网内侧,使得筛网周边竖起部分至于内外围框之间,并用4个竹制固定夹在四周进行定形嵌套密合,待定形一段时间后(通常为半天),用刮刀将内外框之间凸起的多余筛网篾片和围框毛刺进行平整刮除,整个米筛制作完成,如图11。

图11 米筛组装与加工Fig.11 Assemblying and processing the rice sieve

由于吴师傅年纪较大,手劲儿、体力等大不如从前,现在制作编织制作农具器物仅仅凭着一份喜好,每天闲散时间就完成一点,所以整个米筛制作前前后后历时近一个星期。吴师傅制作好的米筛充分利用了材料固有的特性、原色和肌理,简单的工艺最大化地实现了器物的实用性,极具朴素感和亲近感。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一书中写的:只有“亲近感”才是工艺的特质,能够每天陪伴着我们,并且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对我们的身心给予安慰的,只有如此工艺[1]。

4 结语

从社会形态上来看:工艺是以农耕经济作为背景的,是以手工生产为特征的[2]。编织米筛是闽西客家汀州农耕经济的产物,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农具,为人们的生产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尽管它现在的功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但其所蕴含的勤劳、朴质的客家文化至今留存,它是客家农耕文化的物化载体,体现了客家人们的朴实生活观,加之用材和制作工艺的细腻精美,使得器物具有质朴、自然、环保的特征,所体现出的工艺美和自然美折射出了客家人民的生活智慧。研究客家竹编米筛的工艺特征与文化十分有价值,应该得到年轻一代人的关注、挖掘与创新。

[1] 柳宗悦.工艺之道[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5,231.

[2] 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89.

猜你喜欢
筛网竹材编织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种橡胶混炼机用供胶机构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一针一线编织爱
热处理毛竹材吸湿与解吸特性
钻井液负压过滤装置筛网运移速度研究
优化双层复振筛在选矿生产中的应用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竹材首饰的开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