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良谱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金明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var.castillonis),属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植物,中大型竹种,高达13 m,是桂竹的变型,与桂竹的区别主要在于竹秆呈硫黄色,在分枝的一边沟槽常为鲜绿色,有时于其旁侧亦有同样绿色纵条纹2~3条。节间长18~23 cm,竹叶碧绿,叶上有少数淡黄色纵条纹,修长挺拔,姿态飘逸[1]。该竹子为新优观赏竹,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寒,耐干旱,基本无病虫害,不仅可以观秆、观叶,还适用于园林绿化造景、盆栽等。笋可食,竹材性能优良。目前关于金明竹的研究少有人开展,有关金明竹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通过对金明竹的笋期观测,研究其发笋、退笋以及高生长规律,可以为泰州本地金明竹的竹苗培育扩繁及竹林营造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试验地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地精品竹园内,地理坐标是32°01′57″N,119°38′24″E。本地区季节分布明显,一般夏季热、雨量大,冬季雨量较少。年平均气温在14.4~15.1 ℃之间。试验地土壤为黑色沙质土,掺杂部分其他建筑垃圾,肥力较差,经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有机质5.07 g·kg-1,pH值7.82,全氮0.27 g·kg-1,全磷0.020 g·kg-1,全钾10.72 g·kg-1。
供试材料为2009年10月份从扬州大禹竹园引入的金明竹,移栽前进行截顶处理,高度约2.5 m,地径1.5~2.0 cm,单株种植,株距50 cm,总面积30 m×30 m。现株高约2.5~3.5 m,地径2.5~3.5 cm。
在金明竹竹林内随机分设3块环境大体相同的代表地块,面积25 m2(5 m×5 m),记录样地内金明竹的生长情况。
笋期调查:2 d观察一次发笋情况,采用插签标记的方法来统计竹笋数量,调查时间为2014年5-6月(约60 d)。观察各样方并记载出笋情况及其笋体生长发育动态(出笋日期、出笋数量等)、观测退笋情况(退笋的数量、日期、笋体高度等)。
幼竹高生长测量:分别在样地内标定3批不同出笋时间(分别相隔5 d)的竹笋,每2 d测量其生长高度并记录、计算生长量,直到生长停止为止。
经观测得知,金明竹的出笋时间为5月15日-6月11日,持续约28 d。第一天出笋率0.82%,之后逐步上升,在5月27-28日达到鼎盛时期,出笋率达到18.44%,然后又呈下降趋势。以出笋率P=10%为标准[2-3],根据观测结果可将金明竹出笋期大体分为出笋初期(P<10%)、盛期(P>10%)和末期(P<10%)3个阶段。由表1可见,初期(5月15-5月22)出笋率为15.16%,持续8 d;盛期(5月23-6月1日)出笋率为68.03%,持续时间10 d;末期(6月2日-6月11日)出笋率为16.80%,历时10 d。
竹笋从出土开始直至幼竹秆形生长停止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高生长时期[4]。从观测数据中得知,金明竹从出笋到幼竹形成平均约需要36 d,且在整个高生长过程当中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出笋前4 d生长较为缓慢,生长高峰期平均在出笋第16-25 d,经计算, 最大日生长量达到18.4 cm, 在6月28日左右金明竹的高生长停止,基本成竹。如图 1所示,5月19日发的笋,高生长持续约39 d,6月26日停止生长;5月24日发的笋,高生长持续约37 d,6月30日停止生长;5月29发的笋直至6月30日高生长终止,用时33 d。说明金明竹高生长时期与发笋早晚有关,发笋早,高生长用时较长,其生长高峰期的生长量高于晚发的竹笋;发笋晚,高生长用时短,此规律与范怡等人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5]。
表1 金明竹分期出笋规律Tab.1 The sprouting situation of bamboo shoots in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var. castillonis
2.3.1金明竹分期退笋规律竹笋出土以后并非所有竹笋都可成竹,部分竹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停止生长从而死亡,这种现象称之为退笋[6],退笋在任何竹种发育过程中都可看到,也是影响竹林繁育的重要因素。退笋会表现出一定特征:如笋体、箨毛颜色黯淡,生长缓慢或慢慢停止,清晨笋尖上无露水,或有明显的虫、病害痕迹。造成竹笋退笋的原因很多,如养分供应不足、外力损伤、病虫害侵袭等等[7-8]。
表2 金明竹分期退笋规律Tab.2 The decaying situation of bamboo shoots in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var. castillonis
观测数据显示,金明竹退笋呈现一定规律变化。5月17日(发笋后第 3 d)开始出现退笋,出笋初期的平均退笋率为20.09%,随着时间推移,退笋率整体而言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出笋盛期5月27-28日时退笋率达到高峰(退笋率71.77%),后又逐渐减少,出笋盛期的平均退笋率达60.09%,出笋末期的平均退笋率达50.26%,远高于出笋初期的退笋率(见表2)。究其原因,一般在出笋初期,母株中养分较为充足,可以满足幼竹发育所需营养,成竹率相对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出竹笋越来越多,争抢母株养分使得养分供应困难,从而使得部分幼笋因营养不足而停止发育导致死亡。所以在竹林繁育时适时挖掉部分竹笋,可以保证养分的平均供给,减少退笋率,提高竹林繁育系数。
2.3.2金明竹退笋与笋体高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竹笋在成竹过程中不同高度时期均有退笋情况的发生。由表3可见,金明竹退笋与笋体高度有密切的关系,退笋高度基本上都在0~40 cm范围以内,此范围内的退笋数占退笋总数的88.06%,高度<30 cm的笋体退笋最多,占总数的77.61%,40 cm以上的竹笋退笋率只占总数的11.94%。可见,金明竹退笋主要发生在笋体幼小阶段,当高度达到一定范围(>40 cm),其成竹率远远高于其30 cm 以下的笋体,这与岳祥华、郑郁善[9]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也可以将笋体高度是否生长到 30~40 cm 作为成竹的重要参考指标,在金明竹经营中可以根据笋体高度、笋体长势和其他形态指标以及笋体在林地的空间位置等决定笋体的留养,应及时挖去利用以减少损失及养分的耗损。
表3 金明竹退笋与笋体高度的关系Tab.3 The h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decayed bamboo shoots in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var. castillonis
(1)2014年,金明竹的出笋期始于5月15日,止于6月11日,发笋期约28 d。其出笋期可划分为3个时期:初期共计8 d,出笋占比为15.16%;盛期共计10 d,出笋占比68.03%;末期也为10 d,出笋占比16.80%,与盛期相比有较大下降。
(2)金明竹从出笋开始到幼竹形成,约经历36 d,高生长同样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通过对5月19日、5月24日、5月29日3个时期出笋的笋体观察结果表明,5月19日出笋的幼竹高生长时间持续约39 d,5月24日出笋的幼竹高生长时间持续约37 d,5月29日出笋的幼竹成竹需33 d,说明金明竹早期的笋成竹用时较长,末期发的笋成竹用时较短。
(3)金明竹退笋数量与发笋时期有密切关系。出笋初期由于营养较为充足,退笋数量较少,平均退笋率为20.09%;随着时间推移,退笋率整体而言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出笋盛期退笋率最高达到71.77%高峰,后又逐渐减少。
(4)金明竹退笋主要发生在笋体幼小阶段,笋体高度与退笋有相关性。高度<30 cm的笋体退笋率77.61%,当高度达到一定范围(>40 cm),其成竹率相对增高。观测结果还表明,随着发笋时间推迟,退笋高度也呈增大趋势。
[1] 易同培,史军义,马丽莎,等.《中国竹类图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18.
[2] 张衡锋,汤庚国.黄秆乌哺鸡竹出笋退笋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921-20922.
[3] 郑明生.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1,28(3):86-88.
[4] 董文渊,黄宝龙,谢泽轩,等. 筇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3):43-47.
[5] 范怡,黄甫昭,丁雨龙,等.肿节少穗竹出笋成竹生长规律.林业科技开发,2013,27(3):69-71.
[6] 毕红玉,李宜文,李晓英,等.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41(3):340-343.
[7] 郑清芳,刘玉宝,翁金山,等.黄甜竹笋用林出笋成竹生长规律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17(3):218-222.
[8] 岳祥华,赵海燕,何小定,等.紫竹在黄山地区发笋成竹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3):377-380.
[9] 郑郁善,洪伟,邱尔发.毛竹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8,34( s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