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华,范婷婷,方 正,胡天威,王福升
(南京林业大学 竹类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7)
竹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能力强,被广泛用于净化水质、调节湿度、清新空气等方面[1-2]。同时,竹炭可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可有效改良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3-4]。但目前竹炭的制备原材料主要以毛竹材及其加工剩余物,众多的丛生竹资源在竹炭产业中未得到充分利用。丛生竹作为我国竹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16 属 160 余种,面积超过 80 万 hm2[5]。丛生竹具有生物量大、生物量积累快、采伐周期短的特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质资源。研究结果显示,丛生竹的生物量高于散生竹,如硬头黄竹(Bambusarigida)生物量可达99.8 t·hm-2[6]、龙竹(Dendrocalamusgiganteus)生物量可达77.72 t·hm-2,慈竹(Neosinocalamusaffinis)生物量65 t·hm-2[7],绵竹(B.intermedia)51 t·hm-2等[8],而我国重要的散生竹竹种,如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的生物量为45.99 t·hm-2、淡竹(Ph.glauca)37.85 t·hm-2、水竹(Ph.heteroclada)25.2 t·hm-2[9]。虽然丛生竹生物量普遍高于散生竹,但因丛生竹的材性略差于散生竹,因此目前丛生竹主要用于造纸行业,利用领域较窄。选用6种生物量大、分布面积广的丛生竹,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竹龄的丛生竹竹秆制备的竹炭的理化性质,探讨丛生竹加工竹炭的可行性,为扩大丛生竹的利用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实验的6种丛生竹分别为硬头黄竹、绵竹、龙竹、撑绿竹(B.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daii)、料慈竹(B.distegia)、慈竹(B.emeiensis),实验材料均来自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地理位置28°16′~28°46′N,105°36′~106°15′E,年降雨量1 200~1 300 mm,无霜期340~350 d,年均温18.1 ℃,年照时数1 300 h以上,土壤以紫色土与黄壤为主。于2017年3月在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随机选取含有1年生和4年生竹秆的丛生竹10丛,对2016年(1 a)、2013年(4 a)竹株进行生长状况调查(胸径、株高、枝下高),取标准竹砍伐后取胸径位置处竹节,带回实验室处理。
将竹节切割成宽1.5 cm,长8 cm的竹段,放入烘箱,85 ℃烘干24 h后转入管式炉中进行热解。管式炉设定温度为500 ℃,抽真空后通高纯氮气,用玻璃转子流量计将氮气流控制在100~150 mL·min-1。管式炉升温速率为10 ℃·min-1,达到设定温度后,保温2 h,自然降温至室温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待测。
1.3.1竹炭得率的测定竹秆原材料烘干后称重,烧制完成后称取竹炭重量,前后重量比为竹炭得率。
1.3.2竹炭pH测定根据《GB/T12496.7-19999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pH值的测定》测定6种丛生竹竹炭pH。称取重量为1 g的竹炭于50 mL离心管中,加入20 mL浓度为0.01 mol·L-1的CaCl2溶液,室温下震荡2 h,在4 000 r·min-1的转速下离心10 min,然后取10 mL澄清液,然后用DELTA pH计测定溶液pH值。
1.3.3竹炭C、H、N、S元素分析采用元素分析仪(EA1112,Euro Vector,Italy)分析各试样中C、H、N、S元素含量。
1.3.4竹炭BET测定利用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仪(ASAP2020,Mieromeritics,USA),对不同生物炭比表面积进行测定。
1.3.5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称取定量的KBr与竹炭粉末混匀,用压片机压制成均匀的薄片,用红外光谱仪(VERTEX 80V,BRUKER,德国)测定。
1.3.6SEM-EDS分析将竹炭切面进行削平后,利用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Quanta 200,FEI,美国)对生物炭切面结构进行观测。
由表1可知,不同竹龄丛生竹竹秆制备的竹炭中C、N元素规律性较强,竹炭中N含量均以1年生竹秆制备的竹炭中含量较高,绵竹、龙竹及慈竹1年生竹秆制备的竹炭中N含量约为4年生竹炭的2倍,而其余丛生竹1年生竹秆制备的竹炭约为4年生竹秆竹炭的1.5倍,6种丛生竹1年生竹秆制备竹炭中N含量较4年生提高幅度为28.1%~170.9%。C/N值以4年生竹秆制备的绵竹竹炭最高,为1年生龙竹竹秆制备的竹炭的3.7倍。高度富含碳量是生物炭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含碳量可达70%~80%[10]。但因制备材料及加工工艺的不同,不同生物炭含碳量差异显著,如污泥生物炭碳含量仅为8%[11-12],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碳含量高达 98.4%,利用生物质资源制备的生物炭碳含量大多位于38.3%~53.0% 之间[13],竹炭中的C含量变化与原材料中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附表1),本次研究的不同丛生竹竹炭碳含量以4年生慈竹竹秆制备的竹炭碳含量最高,可达80.69%,而以1年生撑绿竹竹秆制备生物炭碳含量最低,为71.14%,与相同条件下制备的秸秆炭碳含量较为接近[14-17]。
表1 6种丛生竹竹炭元素组成分析Tab.1 Elements of bamboo charcoal of different sympodial bamboo
由图1可知,500 ℃热解条件下,6种丛生竹4年生竹秆制备竹炭得率均高于1年生竹秆,4年生竹秆的竹炭得率较1年生竹秆竹炭得率提高4.65%。但同为4年生竹秆制备竹炭时不同竹种得率不同,以4年生硬头黄竹秆制备竹炭时得率最高,为31.75%,其余依次为撑绿竹、绵竹、龙竹、料慈竹及慈竹。不同丛生竹竹炭比表面积间差异显著,除撑绿竹与硬头黄1年生竹秆与4年生竹秆制备的竹炭比表面积接近外,其余4种丛生竹,均以1年生竹秆制备的竹炭比表面积较大,且不同竹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6种丛生竹中以1年生慈竹竹秆制备竹炭比表面积最大,为125.34 m2·g-1,以4年生慈竹竹秆制备竹炭的比表面积最小,仅为16.8 m2·g-1。生物炭一般呈碱性,介于pH 6.93~10.26范围之间[18],也有研究表明,生物炭的 pH 介于 4~12 之间[19],本次研究发现,6种不同竹龄丛生竹竹秆在500 ℃热解温度下获得的竹炭pH值介于8.02~10.08之间,呈弱碱性。本次研究只有4年生的绵竹与硬头黄竹炭pH超过10(图2),而其余丛生竹竹炭pH均小于9并低于相同温度下制备的毛竹竹炭及850 ℃制备雷竹(P.violascens)竹炭,这可能与不同材料制备的竹炭中含有的无机矿物有关系,生物炭中的无机矿物是影响pH值的主要原因[20],同时,生物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 (如羧基和羟基) 也可能对生物炭的 pH 有一定的影响[21]。本文研究的不同竹龄龙竹竹炭,pH分别为8.41(1年生竹秆竹炭)、8.64(4年生竹秆竹炭);高于600 ℃制备条件下的马来甜龙竹(D.asper)pH 8.02,竹龄未知;低于600 ℃制备条件下的小叶龙竹(D.barbatus)pH 8.74,竹龄未知[22]。随着制备温度的提高,竹炭pH值会相应增加[21]。由此可见,在相同条件下制备竹炭,龙竹竹炭pH值将大于马来甜龙竹和小叶龙竹。研究结果表明,500 ℃裂解温度下,6种丛生竹中,以4年生硬头黄竹竹秆制备竹炭时得率最高,可达31.75%,通过对比不同竹龄的竹秆制备竹炭时得率发现,随着竹龄增加,各竹种竹炭得率均呈上升趋势,具体原因可能为:竹笋高生长完成后,逐渐转入材质生长,即竹秆的体积不再有明显变化,但竹材纤维的细胞壁在不断加厚,薄壁细胞中的内含物也在增加,同时伴有木素沉积和细胞壁层次积累。除慈竹外,其余5种丛生竹竹炭得率均高于同等条件下4度毛竹竹秆制备竹炭时得率(27.6%~29.02%)[21]。
图1 不同丛生竹竹炭的BET及得率Fig.1 BET and yield of bamboo charcoal of different sympodial bamboo species
图2 不同丛生竹竹炭pH值Fig.2 pH of bamboo charcoal of different sympodial bamboo species
由图3可知,几种丛生竹竹炭在3 422 cm-1、1 567 cm-1和865 cm-1附近具有相同的吸收峰。3 422 cm-1吸收峰,是-OH伸缩振动的特征,归属于羟基基团,其中包括羟基化合物、醇类中的羟基等。1 567 cm-1附近处代表芳香族C=C键或变形的C-H键,865 cm-1附近几个特征峰(815 cm-1、715 cm-1)说明处在芳环结构中的C-H逐渐向低波数方向移动,500 ℃裂解温度下,木质素芳环结构断裂,产生了较多自由基所致。随着竹龄增长,竹炭表面官能团变化较大的竹种有料慈竹及绵竹。在1年生料慈竹及绵竹竹秆制备的竹炭中,1 396 cm-1和1 252 cm-1附近均具有明显的吸收峰,此两个特征峰一般认为是酚、醚、醇的-C=O伸缩振动及-C=C伸缩和-O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而4年生竹秆制备的生物炭在1 396 cm-1和1 252 cm-1附近未出现明显的吸收峰。不同丛生竹竹炭中,慈竹表面官能团较少。
图3 不同丛生竹竹炭红外光谱图Fig.3 FITR of bamboo charcoal of different sympodial bamboo species
图4 不同丛生竹竹炭的SEM图Fig.4 SEM of bamboo charcoal of different sympodial bamboo species说明:4LCZ200中4指竹龄,LCZ指竹种名称料慈竹,200指200 μm;MZ-绵竹;CZ-慈竹;CLZ-撑绿竹;YTH-硬头黄
由图可知,在500 ℃热裂解温度下不同丛生竹竹炭维持了原始的管状空心结构,同时在管腔内侧出现数量不等的颗粒,这与不同丛生竹竹材灰分含量多少有关。对于相同竹龄不同竹种SEM图片比较来看,竹炭样品表面形态结构存在较为显著地差异,从不同竹种1年生竹秆制备的生物炭横截面结构来看,硬头黄竹炭截面分布较多维管束鞘,薄壁组织分布比例较少,生物管状孔的孔壁较厚,孔大小不一。而1年生慈竹竹炭横截面分布维管束鞘较少,薄壁组织分布比例较多,生物管状孔的孔壁较薄,孔隙的内表面比较光滑,孔壁内侧依稀看到有微孔分布。由此可推断,1年生慈竹竹秆制备的竹炭比表面积较大,这与BET测定结果一致。在1年生丛生竹制备竹炭中,硬头黄竹炭BET最小,为46.81 m2·g-1,而1年生慈竹竹炭BET最大,达到125.34 m2·g-1。对于不同竹龄的同1竹种,竹炭样品表面结构亦存在较大差异,4年生竹秆制备的生物炭中维管束鞘的比例要远高于1年生竹秆制备的生物炭。热解过程中,生物质原料的结构对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决定性影响[23-24],生物质热解过程中,随着原料内有机物的不断挥发,致使矿物及碳骨架形成,并且基本保留了原料的孔隙和结构特征[25],这从不同丛生竹竹炭的扫描电镜图中得以印证。生物炭中微孔含量直接关系到生物炭比表面积的大小[26]。在相同温度下,不同材料对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影响很大,有的只有 0.7~15 m2·g-1[27],有的可高达几百个m2·g-1[28],同在500 ℃热解温度下,秸秆炭的比表面积为33.2 m2·g-1[29],甘蔗叶的比表面积可达197.48 m2·g-1,而蚕沙的比表面积却仅有9.8 m2·g-1[30],通过研究发现,在500 ℃热解温度下,6种丛生竹竹炭比表面积差异显著,其值变化范围为16.8~125.34 m2·g-1,最大值与最小值均为不同竹龄的慈竹竹秆烧制的竹炭,由此可见,竹龄对慈竹竹秆制备竹炭影响较大,这点与扫描电镜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图5 不同丛生竹竹炭EDS图谱Fig.5 EDS of bamboo charcoal of different sympodial bamboo species
生物质原料中一般还含有一定的无机金属元素,主要以无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竹秆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在竹炭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EDS检测的结果显示,在6种丛生竹中,以4年生慈竹与1年生龙竹制备的生物炭中元素含量最为丰富,除Zn外,其余元素均能检测到,4年生绵竹和1年生龙竹制备的竹炭中检测到元素种类最少,以1年生慈竹、料慈竹及硬头黄制备的竹炭中检测到元素种类最少,其中1年生慈竹中未检测到的元素Mn、Fe、Cu、Zn 4种元素,1年生料慈竹及硬头黄竹炭中未检测到的元素有Na、Mn、Cu、Zn 4种元素。在所有检测元素中,Mg元素占总检测元素比值最高的生物炭为4年生料慈竹竹炭,Si元素占总检测元素比值以绵竹竹炭最高,P元素以1年生绵竹竹炭中最高,Cl、K元素以1年生龙竹竹炭最高,Ca元素以4年生硬头黄竹炭最高,Mn元素以4年生料慈竹竹炭最高,Fe元素以4年生龙竹竹炭最高,Cu元素以4年生慈竹和料慈竹竹炭最高,Zn元素仅在4年生慈竹中被检测到。由附表2可知,竹炭中主要元素K、Ca、Na、Mg、Al、Fe和痕量元素的含量与制备竹炭原材料中对应元素含量息息相关,这与廖翠萍等的研究结果一致[31]。
生物炭自身的高含碳量致使其具有高的C/N值,施用到土壤后,可有效提高土壤 C/N,本次研究的6种不同竹龄的丛生竹竹炭中,以4年生绵竹竹炭C/N最高,可达到253.06,竹秆原材料中C/N最高值为4年生龙竹,说明在竹秆热解过程中,改变了材料中的C/N。不同丛生竹竹秆制备的竹炭均呈弱碱性,除4年生绵竹竹秆及硬头黄竹竹秆制备的竹炭pH值超过10之外,其余丛生竹竹炭pH值均位于8~9之间,品种及竹龄间差异不显著。6种丛生竹4年生竹秆制备竹炭得率均高于1年生竹秆,4年生竹秆的竹炭得率较1年生竹秆竹炭得率提高4.65%。6种丛生竹竹炭比表面积差异显著,其值变化范围为16.8~125.34 m2·g-1,最大值与最小值均为不同竹龄的慈竹竹秆烧制的竹炭。6种丛生竹竹炭中,慈竹表面官能团较少。在6种丛生竹中,以4年生慈竹与1年生龙竹制备的生物炭中元素含量最为丰富,除Zn外,其余元素均能检测到,4年生绵竹和1年生龙竹制备的竹炭中检测到元素种类最少。
本文研究显示,丛生竹竹炭总体性能较好,丛生竹制备竹炭可能是今后竹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1] 谭宏超,王定尚. 竹炭的加工与利用[J].云南林业,2004,25(4): 21-22.
[2] 华锡奇,李琴. 竹炭的烧制和用途开发[J]. 竹子研究汇刊,2001,20(2): 55-58.
[3] 刘玉学,王耀锋,吕豪豪,等. 不同稻秆炭和竹炭施用水平对小青菜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6): 1438-1444.
[4] 高海英,陈心想,张雯,等. 生物炭和生物炭基氮肥的理化特征及其作物肥效评价[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 69-85.
[5] 马乃训. 国产丛生竹类资源与利用[J].竹子研究汇刊,2004,23(1): 1-5.
[6] 黎曦.赣南毛竹、硬头黄竹、坭竹等竹林生物量的研究[D].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2007.
[7] 滕江南,黄张婷,项婷婷,等.中国重要丛生竹热值及能量现存量[J].林业科学,2016,52(8): 122-130.
[8] 蒋朝虎,周运辉,刘柿良,等.四川叙永县竹资源生长状况调查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15(2): 16-22.
[9] 杨杰.中国重要散生竹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研究[D].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2016.
[10] 袁帅,赵立欣,孟海波,等.生物炭主要类型、理化性质及其研究展望[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22(5): 1402-1417.
[11] Paz-Ferreiro J,Gascó G,Gutiérrez B,etal. Soil biochemical activities and the geometric mean of enzyme activities after appl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and sewage sludge biochar to soil [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12,48: 511-517.
[12] Yuan H R,Lu T,Zhao D D,etal.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product distribution and biochar properties by municipal sludgepyrolysis [J].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2013,15: 357-361.
[13] Spokas K A. Review of the stability of biochar in soils: predictability of O:C molar ratios [J]. Carbon Management,2010,1(2): 289-303.
[14] Luo Y,Jiao Y J,Zhao X R,etal. Improvement to maize growth caused by biochars derived from six feedstocks prepared at thre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4,13(3): 533-540.
[15] 李力,刘娅,陆宇超,等. 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环境化学,2011,30(8): 1411-1421.
[16] Zeng Z,Zhang S D,Li T Q,etal. Sorption of ammonium and phosp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biochar derived from phytoremediation plants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Biomedicine &Biotechnology),2013,14(12): 1152-1161.
[17] 刘鸿骄,侯亚红,王磊.秸秆生物炭还田对围垦盐碱土壤的低碳化改良[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1): 75-80.
[18] Balwant S,Bhupinder P S,Annette L. Characterisation and evaluation of biochars for their application as a soil amendment [J].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2010,48,516-525.
[19] Cantrell K B,Hunt G P,Uchimiva M,etal. Impact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and manuresource on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char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2,107: 419-428.
[20] Silber A,Levkovitch I,Graber E R. pH-dependent mineral release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corn straw biochar: agronomic implication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10,44(24): 9318-9323.
[21] Liu G H,Xu Q,Dong X B,etal. Effect of protective gas and pyrolysis temperature on the biochar produced from three plants of Graminea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J].Waste Biomass Valor (2016) 7: 1469-1480.
[22] 张文标,傅金和,周光益,等.2种广东丛生竹炭性能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8,27(1): 46-49.
[23] 何飞飞,荣湘民,梁运,等. 生物炭对红壤菜田土理化性质和N2O、CO2排放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9): 1893-1900.
[24] Ozcimen 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char and bio-oil samples obtained from carbonization of various biomass materials [J].Renewable Energy,2010,35: 1319-1324.
[25] Downie A,Crosky A,Munroe P. Physical properties of biochar.[A] Lehmann J,Joseph S (Eds.). Biochar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M]. London UK: Earthscan,2009, 13-30.
[26] Lehmann J. Bio-energy in the black [J]. Frontiers in Ecology &the Environment,2007,5(7): 381-387.
[27] 韩永明,曹军骥. 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25(1): 125-132.
[28] Chun Y,Sheng G Y,Cary T C,etal. Compositions and sorptive properties of crop residue-derived char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4,38: 4649-4655.
[29] 杨帆,李飞跃,赵玲,等. 生物炭对土壤氨氮转化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5): 1016-1020.
[30] 曹美珠,张超兰,潘丽萍,等. 两种生物炭对两种质地土壤中阿特拉津淋溶与迁移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1): 65-71.
[31] 廖翠萍,颜涌捷,吴创之.生物质中元素分布特征的聚类分析研究[J].煤炭转化,2004,27(1): 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