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存生
县域农村多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相关问题
周存生
(中共奇台县委党校,新疆 奇台 830000)
以奇台县坎尔孜乡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现状为例,总结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梳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生产、思想、人才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从嵌入式居住形式、发展农业合作社、借助乡土气息的文化节日活动、构建团结协作的村干部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多民族聚居地的村民在生产、思想、人才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发展。
民族;相互嵌入;发展
“嵌入作为一种形象的比喻用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之中,指的是各民族通过交往和互动,形成信任、理解、承认、接纳和相互宽容的理念和思想,这种思想通过教育和媒介,演进嵌入在人的日常行为中,形成一种惯例能力,影响着相互交往和彼此尊重、欣赏的民族关系主体之间的形成。”[1]这一内涵指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立,关键是各民族主体在相互交往、彼此尊重的过程中形成信任、理解、承认、接纳和相互宽容的思想。
相互嵌入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相的。从主体上说,每个民族都是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发展的主人,也都是受益者。从融入的维度上说,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面的,各民族的相互嵌入不仅是居住形态的嵌入,还包括语言上的相互交流学习,了解相应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上的嵌入、融合。在生产生活的交往交流中,达到思想观念上的交融,进而增强中华民族一体的意识和认同感。
本文以奇台县坎尔孜乡为例,作为县域农村多民族相互嵌入式发展的重点研究案例,以个案看整体,达到推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发展。
奇台县坎尔孜乡是一个以汉族、维吾尔族、回族为主,加以少量蒙古族居住的乡镇,全乡自西向东依次下辖西坎尔孜村、林场村、华侨村、东坎尔孜村四个行政村,共1188户,5722人。
在四个行政村中,符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但各民族交叉融合程度与相互嵌入的居住分布状态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各村各民族人口所占比例来看,除林场村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各占一半,其他三个行政村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到七成以上,可以看出,各村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民族人口与汉族人口分布比例呈互补状态,一个村维吾尔族人口分布较高,这个村的汉族人口分布就较低,反之,如此。
开展生产过程中,一种情况是依托打工队,打工队不分民族,共同劳作,相互交流;另一种情况是零散打工,被雇佣到汉族田地上有偿劳作,当然也存在无偿互帮互助的状况。
在坎尔孜乡中心校,在校就读的适龄入学儿童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入学儿童集中在县城就读,呈现学校中适龄入学儿童民族成份单一化而不是多样化的现象。坎尔孜乡中心校呈现的这种状况在其他多民族居住的乡镇也存有如此状况。
“民族的迁徙,促进和形成了民族的交往和杂居,推动了有关民族之间在族体上的吸收、融化和整合。”[2]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结构相融、利益相连、情感相通的”[3]群体。以坎尔孜乡林场村为例,历史上各民族来到此地定居,在生产生活中相互磨合、相互尊重;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有能力的汉族村民进城务工在县城定居下来、或者在县城有了稳定工作致使村上的房屋闲置,而部分维吾尔族家庭为了生活需要更多的房屋,购买这些房屋,逐渐形成交叉居住的分布状况,长时期的磨合、相互影响,民族关系相对融洽。
各民族是在共同的生产生活经历中形成,有着属于各民族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体验,但这不是静态固定不变的,因为各民族需要在生产生活中交往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坎尔孜乡,部分维吾尔族村民有困难时,汉族村民进行相应帮助,反之亦然。其实在生产活动中,人们都是为了一定的利益而结成相互联系体,汉族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会比其他民族高些,为了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需雇佣务工的维吾尔族村民,双方满足各自的利益需求,形成共同的利益需求点。
通过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大力宣传和帮扶,坎尔孜乡中30%—40%左右的维吾尔族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考上不同类型的大学,实现就业,生活条件改善。部分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术,进入工厂,收入不断增加,成为身边同龄人的榜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实现就业,改变命运,已经引起部分维吾尔族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步重视教育和就业。
综合调研、“访惠聚”活动等方面情况,文体活动在各族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起着潜移默化的效果。坎尔孜乡四个村在开展文化活动初始,各族村民参与的热情与预想不甚一致,通过一系列节日文化活动的开展带动,逐渐参与其中,特别是少数民族村民不断走出家门的参与,是可喜的变化。
在坎尔孜乡林场村,多数民族村民选择把土地承包出去的方式,承包费成为当年收入的主要部分。一人土地养活整个家庭的状况在新组建的家庭中尤为突出,除去生活开支、遭遇自然灾害等现实因素,面临无力持续或者扩大生产的困境。
为解决这一群体生产上的困难,及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难以抵御各种风险的困境,一位村支部书记领导村集体尝试走农业合作社的道路,但缺乏合作社运营的实际管理经验和相应的支持。当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种植难以抵御各种风险的问题已经突显出来,村民缺乏集体观念,人心难以合到一处,为基层经济社会带来诸多挑战和难题。
观念的东西无非是现实状况在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有的是真实正确的反映,有的是歪曲虚假的反映,无论怎样,都植根于人们现实生产生活。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需从现实生产生活这一根源上寻找解决。在人多地少的现实境况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现行土地调整政策下,人地矛盾在少数民族家庭表现的尤为突出,而部分少数民族村民思想保守,不愿意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成为生活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依然存在依靠补助救济的想法。
村民的生产实际、与农村实际切合与否,开展活动的导向有否偏差等,这是开展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时需留意的问题。如特别是在斋月期间,在严峻的维稳压力下,如何开展民族同胞群众工作,是否注意到民族群众的情感等。如在开展慰问帮困、节日活动中流露出以民族身份而划分的倾向,以民族身份划分的补助、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催生更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4]这反而使思想宣传教育的效果和目的大打折扣。
部分村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担任村干部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是为自身、自家利益考虑;村干部的管理不到位,缺乏制度约束,由于所处环境和自我意识的制约,普遍缺乏受制度约束的意识,为村民服务的现代意识更是滞后。在待遇偏低,村级事务与自家农事难协调的现实利益和实际困惑面前,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很难。
基层农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居住、生产、思想、人才等方面,重点从以下方面提出探索性建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各族人民加强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必然趋势,这对推动建立嵌入式居住形式提供机遇。
当地政府对宅基地有需求的少数民族村民慎重批复新的定居点。从需求对象看,主要是新成立家庭的少数民族青年村民。对于汉族村民中空置变卖的庭院统一管理,以随机抽号的方式以供购买,以避免出现单一民族集中聚居的状况。
对于同样是有住房需求却又无力承建的少数民族村民,政府可以参考安置外来移民的办法,由政府出资在汉族聚居区建设富民安居房,随机分散安置。
对于有财力修建居民楼小区的行政村,按照不同民族居住比例加以限制性规范,当地政府配以财政上的扶持。
对于愿意在城区购置住房的少数民族村民,政府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吸引到城区购置住房的少数民族村民,与汉族居民交叉居住。
上述探索性做法需要当地政府通过修订制度、完善政策,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序规范引导少数民族群体与汉族群体交叉居住;更需要政府投入相应的财力,从当前来看,需要逐步投入相应的财力,以长远考虑,有利于推动各民族杂居,发挥汉族群体的核心凝聚作用,带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居住形式逐步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的经营、流转、承包、租赁等方式成为当前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重点。组建农业种植合作社,土地所有方、承包方、经营方,谋求共同利益,可以成为推动多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
组建农业合作社,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以农业种植合作社为例,有助于改变土地条块经营的低效率现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
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种植合作社,既解决部分农户春耕贷款的问题,又有年终收益。加入种植农业合作社,由集体担保解决了一些农户独自无力种植的顾虑和风险,减少一些农户因未及时偿还春耕贷款而不能继续贷款的难题。根据市场行情,统一发包,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有利于取得经济社会、民族融合多重效益。
发展农业合作社,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调整。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这是一种生产上的互利合作,可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各族村民生产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势必引起思想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培养村民的集体认同感。
思想观念的落后需要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文化加以改造,并在开展生产、文化活动中加以教育引导。作为多民族聚居的乡(村),以富有乡土气息的民族节日文化活动为载体,是推进各民族相互嵌入的重要举措。
举办富有乡土气息的集体活动。以村集体为单位,以每个村民小组为代表,以评比为平台,村委会对较好的种植户、畜牧养殖户给予物质奖励,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引导村民相互学习,通过科技消除落后、勤劳带来富裕,这也是对不劳而获的一种鞭策和激励,更是借助活动促发展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借助节日文化活动,构建和谐一家亲的氛围。在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和开展少数民族节日活动的过程中,倡导各民族共同庆祝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不以各民族的节日划分而区分对待,以现代文化活动为平台,促进各族村民交往交流交融,逐步淡化民族身份、民族意识。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5]在多民族聚集的村级,在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过程中,党员和村干部在人的因素中是第一位的。
按照“四强”干部的标准,选配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村两委。基层薄弱,不但薄弱在财力,更薄弱在村两委。村党支部书记须讲党性,按原则办事,做好表率。村两委成员的构成虽然受到农村家族势力、选民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但须按照年龄结构、知识能力、民族比例、工作经验等标准选配。其中团结至关重要。村党支部书记无论从工作上,还是同事感情上,关心、帮助、支持民族村干部的工作,这是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班子的粘合剂和催化剂。
按照“四强”干部的标准,选配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村两委。基层薄弱,不但薄弱在财力,更薄弱在村两委。村两委成员的构成虽然受到农村家族势力、选民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但乡党委、住村工作组、“四老人员”等人士的意见值得参考,按照年龄结构、知识能力、民族比例、工作经验等标准选配。从村支部书记和工作组的建议及现实状况而言,团结对于村两委而言至关重要。村党支部书记无论从工作上,还是同事感情上,关心、帮助、支持民族村干部的工作,对于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的班子无疑是粘合剂和催化剂。
外部激励与内部协助相配合。外部激励主要是县、乡两级党委的关怀与扶持,无论是节日的慰问、外出参观学习,还是提高待遇和表彰,对于村干部都是一种激励。内部协助主要是村两委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共同完成村级事务。汉族村干部无论是在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精神上的交流,都能够加深与民族村干部的情感,增加信任,共同做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的各项工作。
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发展的进程,从理论宣传引导到实践落实,发展经济是基础,思想文化是导向,人才队伍是关键,法律威严与教育感化并重。在多民族聚居的基层乡(村),更需以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为重点,面临增进信任、文化认同的难点,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4] 李辛桦.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多重身份考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
[2] 杨建新.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 郝亚明.民族互嵌型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5]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29.
责任编辑:倪 芬
2017-07-23
周存生(1981-),男,河南西平人,中共奇台县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C912.82
A
1674-1072(2017)05-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