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明
基于区域文化背景下新媒体时代社区教育品牌探索
黄丽明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福建泉州362000)
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载体,创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社区教育品牌具有提升内涵的实践价值。新媒体时代探索社区教育品牌,需要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形成自身特色,依据移动平台这一传播媒介作为载体。泉州社区教育在打造品牌中,通过实践探索,成功将活动平台“刺桐花讲堂”打造成为第一批福建省社区教育品牌,并在两次“闽南文化知识竞赛”活动中实现了社区教育与区域文化、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在社区教育品牌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社区教育品牌;区域文化;新媒体;品牌探索
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追求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及主要途径,在新媒体时代下创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社区教育品牌具有其提升内涵的实践价值。构建一个传承区域文化的社区移动学习平台,是泉州社区教育品牌创建的新方向。本文着重提出了区域文化开发是社区品牌创建的重要资源、新媒体运用是社区品牌创建的重要载体,并阐述了泉州社区教育在打造流动讲坛、互联网+学习平台、特色课程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品牌竞争时代》一书中写到:“从短缺到过剩,我们看到产品短缺时代的终结,但透视过剩现象,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过剩时代的来临,而是一个品牌时代的开始。”过去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是以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为核心的竞争。而今天的竞争,则是品牌的竞争,一种以品牌形象和价值为核心的竞争。[1]
(一)社区教育品牌价值的内涵
“社区教育学习品牌”是指遵循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和发展规律,面向社会、面向社区、面向群众,提供终身教育与学习服务,具有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普遍的推广价值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的社区教育课程或市民学习活动。[2]
社区教育品牌价值是社区教育品牌产生的社会效益,指对提升公民素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3]打造社区教育品牌与打造企业品牌一样重要,前者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追求更大化经济效益,后者则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满足大众素质提升的需求,可以提升社区教育的内涵,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教育学习品牌的创建意义
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区教育作为一支新兴教育队伍,要立足并获得长远发展,品牌构建是重要策略。拥有一批标志性、高水平的社区教育品牌学习项目既是社区形象的重要体现,更是有效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1.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泉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依托省电视大学泉州分校、县(市、区)电大工作站,重点建设一所地市社区大学和5所社区学院,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终身学习平台等,使其成为我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地,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4]。学习型社会是十八大提出的现代社会发展的追求目标,学习型社会建设是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蓝图。在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强调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重要性背景下,社区教育将肩负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必须具备品牌意识,唯有培育品牌学习项目,社区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和品质的主要途径
社区教育专家陈乃林说:“社区教育要在深化特色上实现转型发展,学习品牌建设是彰显特色的最有效途径。”管理学家斯蒂芬·金说:“产品可以被竞争者仿制,品牌却独一无二。产品很快会过时,而成功的品牌永远会存在下去。”品牌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品牌的强大取决于品牌领导力。从教育品牌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市拥有一个鲜明的活动品牌来引领和辐射社区教育,无疑对提升社区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有益处。社区教育必须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品牌,打开知名度,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良好局面。创建品牌是社区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主要途径。
3.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当前,随着社会补偿学历教育历史使命的完成,学历教育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市场。生源市场形势的变化促使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是电大转型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社区教育包罗万象,倘若面面俱到,四处出击,势必疲于奔命,事倍功半。而创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社区教育品牌,不仅具有提升内涵的实践价值,而且是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唯有通过品牌创建的突破口,才能为电大的转型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所谓“区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区域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心理特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区域文化。[5]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说的就是区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区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元素,作为公益化、大众化的社区教育,在把握品牌特色定位过程中应注意充分挖掘、整合区域文化特色这一重要资源。
(一)区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区域文化是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在构建社区教育品牌中有着举足轻重与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区域经济是社区教育的心脏,那么区域文化就是社区教育的大脑;如果说区域经济是社区教育的物质基础,那么区域文化就是社区教育的思想基础;如果说区域经济是社区教育的硬件设施,那么区域文化就是软件设施。[6]
1.开发区域文化,有助于形成社区教育的特色,为社区教育增添新内涵;
2.开发区域文化,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开发区域文化,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而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区域文化,则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职责,可以很好地补充现代各类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二)立足区域文化,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的泉州市,历史悠久,有着博大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座社区教育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东亚文化之都”“闽台文化聚居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其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习近平关于“闽南文化大有文章可做”的论述,海丝文化特色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愈发引起的世人关注,这给泉州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经贸唱戏、合作共赢的新契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新历史时期,加大继承和传播特色区域文化的力度已经刻不容缓。挖掘区域文化作为泉州社区教育品牌创建的重要资源,正是顺势而为,旨在通过弘扬与传承闽南文化,激发市民热爱家乡的热情,增强他们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加“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软实力,促使社区教育提升内涵、凸显特色,更好地发挥引领服务作用。
(一)新媒体是泉州社区品牌创建的重要载体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对一个传统行业,将意味着什么呢?那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随着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实现了人人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交流。移动学习的便捷性、个性化、碎片化的特点,与社区教育的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目标高度契合,这对社区教育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新媒体时代的泉州社区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和一次发展契机。
新时期泉州社区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媒体时代这一全新的外部环境,新媒体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媒体使社区教育超越时空限制,让社区成员能够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随处享受学习;新媒体为社区教育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新媒体丰富社区教育学习内容,极大激发了居民的学习兴趣;新媒体加强了社区成员间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扩大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二)新媒体时代泉州社区教育品牌的实践探索
社区教育品牌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丰富内涵,需要借力新媒体,搭建移动平台进行推广传播。泉州社区教育基于区域文化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主动融合新媒体,在打造流动的社区学习平台、互联网+社区教育活动、特色课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1.打造泉州社区教育流动讲坛——“刺桐花”
近年来,随着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成为各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作为省第一批社区教育活动品牌——“刺桐花讲堂”始创于2010年年底,是泉州社区大学与泉州市妇联结盟后由“刺桐讲坛”全面升级而来。讲坛秉承面向社区、面向生活、面向百姓的宗旨,从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社区出发,努力追求大众化、本土化、人文化、多元化的风格,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普遍关心的议题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市民文化素养。讲坛邀请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军人作为主讲嘉宾,深入各社区、企业、校园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盛宴。在表现形式上,以报纸、网络为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它既有相对固定的面授平台,又有大众媒介(网络和纸媒)的宣传告示,同时又有声像并茂的视频讲座。此外,泉州社区教育还精心编辑《终身教育》小报共11期近30万份随泉州《东南早报》夹报赠阅。
泉州社区教育始终致力于打造一个承载着闽南文化、流动的、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学习平台,将社区教育与文化传承、技能培训等相结合,以流动讲堂的形式把它推向社区、企业及校园,使其成为泉州社区居民、外来人员、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2011年元月,广大市民期待以久的泉州人自己的百家讲坛——“刺桐花讲堂”隆重开讲。根据泉州人的水仙情结,首场讲座荣邀水仙花雕刻专家庄宝玲女士为丰泽新村社区居民介绍了《水仙花的“雕”与“养”》。讲座既满足了社区居民提升生活技艺的愿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又可以让水仙雕刻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截至目前,大大小小讲座已举办有百余场,讲坛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已经成为社区教育对外宣传一个品牌。
为响应政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助推二次创业”“社区教育进企业”的号召,促进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泉州社区教育发挥流动讲坛的优势,与红瑞兴纺织有限公司、铁拓集团、格林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对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外来工对泉州第二家乡的感情。培训以讲座、课程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闽南民俗文化、企业文化、安全技能培训等,这是继招生合作后校企间合作的又一次成功范例。
做足弘扬闽南文化文章,深入打造社区移动的多样化学习平台,社区教育将把握难得历史新机遇,充分发挥泉州独特优势和基础潜力,砥砺奋进,乘势而上,力争在新常态下有新的作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2.打造泉州“互联网+社区教育”活动平台
主动融合新媒体,积极运用和发挥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搭建“泉州终身学习在线”(网址http://qz.fj51e.cn/),打造社区教育自己的移动学习平台作为传播载体,这是新形势对社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泉州社区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塑造品牌的必然途径。泉州社区教育以电大的优质资源和远程教育技术为依托,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社区教育,打造泉州“互联网+社区教育”活动平台。
2013年,泉州社区大学进行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品牌建设探索,编撰第一本地域文化特色课程读本——《闽南民俗文化》,课程编撰从泉州市居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入手,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受到广泛欢迎。泉州社区大学、泉州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首届“闽南文化(文都)知识大赛”,参赛者近万,及格者高达4858人。知识大赛充分显示了网络的覆盖功能,发挥了推广和普及文都知识的作用。
2014年4月,与时俱进、率先积极筹划建设泉州“微学堂”社区微信学习平台。发展模式上借鉴O2O商业发展模式,以线上按文都知识和生活知识课程每周发送微信和线下互动(学习答疑和领取奖品)相结合的方法,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2014年12月举行的泉州市“第二届闽南文化知识(文都)微信大赛”在传承2013年首届闽南文化(民俗)知识大赛办赛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借助微信作为移动学习平台、以大赛的形式进行的闽南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互动。大赛历时3个月,期间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近万人参与了本次大赛,完整答题人数高达4226人,其中采用微信答题模式的为2400人,网络答题的为1060人,纸质答卷的为766人,答题成绩优秀(90分以上)达426人。本届微信大赛,泉州电大主动融合社区教育与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推广,掀起了移动互联网的营销革命,这对于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传播闽南文化来说,是一次大胆而积极的探索,引起了业界极大的轰动。
3.打造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精品课程
区域文化是泉州社区教育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宝藏。积极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将地域文化中富有特色的景观、风情、文学、艺术等融入社区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彰显泉州社区教育地域课程特色,促进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提升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2011年起,泉州社区教育陆续开发文都系列区域文化读本,《闽南民俗文化》《泉州十八景》《泉州城的古街老巷》《泉州小吃》《泉州的礼仪》等读本尤其受市民的喜爱。2013年《闽南文化通俗读本》被确定为泉州市政府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十大普及工程之一。这初步形成了泉州社区教育的地域文化特色精品课程系列,构成一个以个性为主,共性统筹的特色课程体系框架。
品牌的特点是个性和特色,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及主要途径,在新媒体时代下创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社区教育品牌具有其提升内涵的实践价值。社区教育品牌的创建和形成,标志着社区教育发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标志着社区教育发展形成一定的特色,标志着社区教育赢得了美誉度和认可度。泉州以活动品牌建设引领社区教育发展,从流动讲坛、互联网+社区教育平台、特色课程等方面推动社区教育内涵不断深化,品质提升,从而实现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
[1]蒋健民.终身教育理念下打造社区教育品牌的理论研究[J].成人教育(职教论坛),2012(22).
[2]张燕.关于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实证研究——一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J].教育广角,2014(2).
[3]唐晓明.论社区教育的品牌价值[J].天津电大学报,2014(2).
[4]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泉政文〔2011〕181号,2011-08-07.
[5]陈婷.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6]顾伟林.以区域文化为根基,引领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教育,2012(8).
G77-41
A
1673-9884(2017)04-0046-04
2017-01-08
黄丽明,女,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社区教育处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