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烟云 肖菲菲 谭勇 郑江枫
异地办学模式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肖烟云 肖菲菲 谭勇 郑江枫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高校扩建新校区进行异地办学,可以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拓空间,但也给异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探索异地校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建立校园网、线上线下结合、创建工作平台、培养网络辅导员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异地办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高校异地办学是指大学在主校区(总校)所在的城市之外的地区建立的另一个教育办学机构。我国高校的异地办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1]。如今,山东、广东、深圳、浙江、福建等地也大量出现异地办学现象。高校扩建新校区,充分利用主校区的品牌及师资等优势,将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及社会资源有机结合,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急需的、有特色的教育服务[2]。高校异地办学可突出办学特色、突显地区文化、为异地校区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但是,同时也因教学规模扩大、校区分散等原因,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异地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的探讨成为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办学特点,对异地办学模式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高校异地办学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一)异地办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的办学模式是:一校三地四校区,分别是福州市金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南平校区、泉州安溪茶学院校区,其中,金山校区为主校区(总校区)。学校规模扩大,在空间上增强了硬件优势,为学校发展创造机遇。但异地办学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一,校区分散、学生结构单一,造成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接触不够,交流相对匮乏,学生选课受限,资源共享受阻;第二,与主校区隔离,办学年限短、办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尚有待探究,校园的凝聚力、亲和力略为薄弱,校园整体文化底蕴不足,影响校风学风的建设;第三,异地校区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环境适应过程慢、人际关系协调力不足,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心理和思想波动较大;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任务繁重,因缺乏主校区文化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缺失[3]。由此,学校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均迎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亟待创新。开辟互联网传播新阵地,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成为异地办学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
(二)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新阵地
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分析,截止至2016年6月份,我国网民规模突破7.10亿。其中,中专以上学历学生成为网民主力军,高达3.4亿,比例占48%,而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中使用物联网的比例则接近100%,基本达到饱和状态。随着流量共享、流量当月不清零、降低漫游资费等“提速降费”举措的落实和校园公共无线网络的发展,加上三大运营商对校园学生提供各种优惠上网套餐,极大地降低上网成本、提高上网的便捷性,人均每周上网时间也较2015年增长0.3小时,达到26.5小时,学生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加长,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个人电脑的剧增,以及校园网的开通,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覆盖、辐射着校园,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新形势下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领域斗争复杂,思想价值观念呈多元化变化,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至关重要。
在网络科技突飞猛进,网络思潮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背景下,异地校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上面临巨大挑战,亟待创新。开辟互联网传播新阵地,努力探究和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加强异地办学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第一,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最大程度上化解校区分散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薄弱问题。第二,占领网络阵地,能与错综复杂的网络思潮作斗争,从而创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净化网络环境。第三,加强异地校区与主校区师生的交流,化解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学生心理、思想稳定性。第四,激发异地校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活力,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实效性。
(一)建立统一校园网,开辟异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新阵地
两地或者多地办学格局下,校区分散是指空间上的概念。利用网络将主校区与异地校区链接起来,可以化解地域空间上的不足,把各校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网络化大校园[4]。建立统一校园网,不仅将各个分散的校区连接起来,教育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和优化,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快速、畅通的新渠道,为异地校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保障。在校园网站内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及时发布异地校区、主校区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活动,定期更新国家及党中央发布重要精神和指示,让学生沐浴在健康积极、正气凛然的网络氛围下。
(二)创新教育方式,线上线下互动、形成多方教育合力
(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表明,截止2016年6月,我国的网络新闻用户规模高达5.79亿,用户规模与2015年底相比,增加1487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网络,特别是手机,有极强的依赖性。然而,互联网舆情复杂,极易混淆大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由于工作内容繁重,往往是抓重点,抓主要矛盾,迫切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做到“线上线下”结合,因材施教[5]。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中,辅导员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成长。首先,辅导员根据学生关注的问题与热点,结合学生网络舆情,设计恰当的主题,如,在大学生安全和防骗方面,“徐玉玉电信诈骗案”等。其次,由各班学生设计、制定方案并,并通过QQ、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工具在线上布置任务,开辟论坛。之后,学生可以在线下通过讨论、辩论、场景模拟等形式对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辅导员则在这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并主动与学生交流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中,除了可有效利用网络在线上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在线下加强巩固思想政治素养,还能从线上交流中发现问题,从而在线下各个突破,精准教育。
异地校区还应利用网络平台,开通网络直播室,加强与主校区的互动,让异地校区学生感受主校区优秀的文化氛围。学校在关键的纪念日,如: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庆祝福建农林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日等重要节日的大会、晚会上,开通网络直播室,让异地学生在线上通过网络直播与主校区师生共同感受、观看,以增强不同校区师生感情,加强全校师生凝聚力。在线下,则组织学生发表个人感言、展开讨论和交流,将网络直播的内容在线下拓展开来,强化教育成果。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在同一时间内将不同空间联动起来,使主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优势资源得以共享,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三)创建新平台,拓宽新渠道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就像时间一样不可倒流,教育网络化亦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6]。传统“粉笔+黑板+口述”以及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远离时代的步伐,而网络时代下青年学生所热衷的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后台又多不在校方的掌控之中,这对于学生信息的收集、学生思想动态的及时掌握造成一定难度。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升级与更新日新月异,学生更是极易被网络新鲜话题吸引,而忽略真正需要关注的和探讨的公共社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相应的网络载体上创建自己的平台,打造主校区、分校区、院系、班级“四位一体”的公众平台,挖掘和利用官方微信、微博、订阅号等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亲近学生,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动学生,以严谨负责的态度教育学生。同时,要充分利用易班工作站这个新媒体平台,创建异地校区工作分站、各院系班级联络站,在现有的网络载体上挖掘出最大的资源空间,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渠道,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此外,还应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开发思想政治理论学习APP,制作多媒体教案等。
(四)加强异地办学模式下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教育宣讲队
一支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的根本保证。教育网络信息化逐渐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之一,高校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抓住网络发展带来的契机,变革思想教育模式,加强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7]。网络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在于把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本质,以网络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异地办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相对较为薄弱,加强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加强网络辅导员建设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要求,积极开展辅导员职业培训、新老辅导员交流学习、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会等,加强辅导员政治素养,提高工作艺术性和战斗力;二是要培养网络辅导员的网络技术水平,通过网络知识讲座、网络技能培训、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利用校园网、社会网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通过以上方式,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网络服务技术精湛的工作队伍。同时,激发这支队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主动提升综合素质与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的能力。此外,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团干部,协助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微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和监督,为辅导员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强大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互联网将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学校作为青年学生聚集、科学文化传播最为密集的阵地,更要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主动占领网络和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与高地。结合当前诸多高校异地办学的实际情况,增强异地办学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辐射力,还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实践,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邢志杰.中国大学异地办学的发展与问题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2]陈武,覃梅芳.两地三区办学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2014(11).
[3]刘玉萍.异地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高教探索,2005(5).
[4]覃吉春,肖国民,郑世文.两地办学模式下低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7(1).
[5]秦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线上线下翻转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5).
[6]黄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究[J].文化学刊,2015(3).
[7]宋菊芳.试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G6
A
1673-9884(2017)04-0009-03
2016-02-10
肖烟云,女,福建农林大学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