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五自”能力

2017-04-15 07:33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自律品德

(霞浦县第二小学,福建 霞浦 355100)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五自”能力

王巧玲

(霞浦县第二小学,福建 霞浦 355100)

“五自”能力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可“抓住好胜心理,培养自强能力;加强实践活动,培养自理能力;巧用感人故事,培养自护能力;巧设问题情境,培养自学能力;加强行为辨析,培养自律能力”这五个方面着手培养。

“五自”能力;品德与社会;教学

“五自”是江泽民给“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题词,他勉励青少年要“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五自”能力是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五自”的要求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一、抓住好胜心理,培养自强能力

自立自强,积极进取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然而这些孩子在家人的溺爱下普遍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一二年级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基本上是家长到校帮忙;有些学生到了五六年级仍不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父母出差在外,他们只能吃快餐叫外卖;学习上存在惰性,不能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甚至把学习当做负担,遇到困难不是绕道而行,就是埋怨。更有甚者,个别毕业班同学因无法完成月考和总复习而离家出走。这些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风霜的洗礼,意志薄弱,难以接受生活的挑战,如何培养其自强能力呢?笔者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去着手培养,效果良好。

如:教学《要有毅力》一课时,笔者向学生讲述了:“张海迪,一个高位截瘫、连学校门槛都没踏过的人,靠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无数困难和挫折,自学成才,取得了许多健康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她还学习医术,为群众治病解除痛苦。她的意志是多么坚强呀!然而,我们个别同学患了轻感冒就请假,刮风下雨就旷课,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闹情绪,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缩,和张海迪相比,这些同学做得对不对?以后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交流,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加强实践活动,培养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既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又包括集体生活的能力。近些年来,小学生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一些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体力劳动。孩子们的体质体能下降了,爱劳动的光荣传统似乎也丢掉了。而劳动教育是“五爱”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教育部等多部委发文要求“中小学校创建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挑战,完善自我;在动手动脑的协作中,自理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炼和提高。从而逐步培养自理能力。

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了针、线、扣子,课堂上学习了小华的事迹后,让学生自己试着钉扣子,在相互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引,并示以规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和重要性,从而坚定决心,以小华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结合班队活动,把实践活动深入持续,如重阳节,要求每位学生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捶背、梳头、洗一次脚,讲一个学校里有趣的事,举行系红领巾比赛、整理书包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理能力,养成生活自理的良好习惯。

三、巧用感人故事,培养自护能力

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小学生成长搭建了广阔的空间,但因小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往往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的对象。同时,自护能力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了解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结合教材巧用一些表现机智勇敢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提高一些自护意识,培养自护能力。

如:教学《不上当受骗》一课时,在深化认识的过程中,笔者巧妙地运用了录音故事《聪明的一休》,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随后,笔者提出如下问题:故事中的一休为什么没有上当受骗?如果你是一休,你怎么办?通过讨论回答,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要陌生人的东西,更不要随便跟陌生人去玩,遇到坏人纠缠时,要机智、勇敢。通过故事让学生增强了自护意识,达到培养自护能力的目的。

四、巧设问题情境,培养自学能力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研究、主动探究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精心创设“提问题、找答案”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关键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力争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到实处。

如:教学《爱学习的雷锋》一课时,笔者有意识重读“爱学习”一语,并边读边把雷锋爱学习的样子用投影仪放映出来。这时笔者问:“谁有问题?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提出多个问题,最后归纳为两个:一是为什么说雷锋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二是爱学习和优异成绩的取得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当然乐意去积极思考、解答。这样长期坚持去做,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五、加强行为辨析,培养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着力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小学生学习、发展、提高的重要前提条件,小学生天生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低,极易受到不良影响,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加强行为辨析,提高认知能力,培养自律能力是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遵纪守法的好少年》一课时,笔者运用了大量的辨析题。让学生去辨析,提高认识。如:李明在公园里玩,随手将瓜子扔在荷花池中;王华倒垃圾时,因天快黑了,垃圾箱又远,就把垃圾倒在邻班卫生区;自习课上,亮亮边写作业边和同桌小声说话。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这些行为是违反行为规范的表现。这样,既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又增强了学生自律能力。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五自”能力,可借助教材中的案例,提高学生对“五自”在人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生活中不断体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生活经验。

[1]马秋玉.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生活教育,2016(2).

[2]黄清春.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3]赵雁.浅谈在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10).

G622

A

1673-9884(2017)02-0014-02

2017-01-22

王巧玲,女,霞浦县第二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自律品德
能自律者为俊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他律促自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