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漳州 363500)
合理流动·科学管理·服务保障
——农村小学“走教”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陈寿宗
(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漳州 363500)
为了落实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的要求,缓解师资力量紧缺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尝试采用了“走教”这一新型的教师任教模式。为了改进管理,使“走教”不“走样”,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建立三个机制:建立以方便为原则的“流动机制”,建立以激励为主导的“管理机制”,建立以服务为前提的“保障机制”。
农村小学;“走教”模式;管理策略;研究
随着《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的颁发与实施,我省小学开设了英语与信息技术课程,这标志着全省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然而,一直以来,我省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英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配备紧缺的问题,致使相当部分小学这二门课程一直难以开齐开足。一些学校即便勉强开课,也往往因为由其它学科教师“兼教”而常常被“主科”占用,周课时量严重不足;或是一个教师要同时兼任多个年级课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了落实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的要求,满足农村小学孩子们学习英语、信息技术的愿望,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苦苦思索之后,尝试采用了“走教”这一新型的教师任教模式。
2013年,福建省教育厅又规定:2014年春季学期开学时,英语、信息技术科开课率要达到100%。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因此积极争取财政加大投入,增加英语、信息技术科专业教师配备。但是,由于地方财政与编制原因,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科教师配备仍旧难以配齐配足,也就是说,“走教”这一模式也将在一定阶段内客观地存在。
所谓“走教”,即以乡镇中心小学为单位,按照就近、务实、有效的原则,统筹安排,把地理位置相对接近的2-3所村小学组成联校,派出专职英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跨校流动任教,实行联校“捆绑式”的教学与管理。
“走教”是目前农村小学为了缓解师资力量紧缺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教师任教模式。从客观上说,其积极意义是主流的,而且是多元的:一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供需”矛盾,有效地解决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使得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要求成为可能,保障了学校的基本发展,从而为学校全面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二是相对于以往其它学科“兼教”英语、信息技术课而言,“走教”这一措施的实施,实现了学科教师的专职专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缩短了校际之间、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均衡发展,满足了农村孩子学习英语、信息技术的愿望。
然而,我们也应当理性地看到,“走教”模式作为一种改革与尝试,如何构建起合理有效的“跨校流动”任教机制,加强管理,使“走教”不“走样”,确保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值得充分重视与认真研究解决的新课题。综观目前全国各地,不少地方也在采用“走教”这一模式,并且就如何进行科学化管理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摸索,但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与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基于以上思考,为了探索农村小学“走教”模式的构建与管理策略,引领这项工作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全面实施,本课题组提出了《农村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师‘走教’模式构建与管理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并以诏安县四都镇中心小学、深桥镇中心小学为实验基地,深入开展研究。
为了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完成,本课题组确立了“探索构建农村小学教师‘走教’模式,提升英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缩小校际之间、学生之间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总体研究目标。具体为:
一是调查、分析影响我县农村小学教学水平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以省颁《课程计划》为依据,开齐开足学科课程,以更高的视野来实施素质教育。
二是探索构建起乡镇中心小学区域内教师 “走教”模式,统一调配英语、信息技术科师资力量,在联校之间开展流动教学服务,缩小校际之间、学生之间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探索建立规范的“走教”工作考核、管理制度,使得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教学效益,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多元化发展,从而达到“走教一处,受益一方”的效果。
在研究目标的导向下,本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研究,就“农村小学‘走教’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初步形成如下的思路:
(一)建立以方便为原则的“流动机制”
教师流动是师资配置、使用与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使得师资管理效益最大化,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面对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就必须做好:
1.确立务实有效的流动方法。安排“走教”教师的工作安排,可坚持“就近、便利”的原则,就是指安排教师“走教”的学校,尽量靠近其家庭住地;对于外地教师,可以采取“1+X”的模式,“1”是指生活住宿条件好的学校,“X”指跨校流动“走教”的学校。这样确保“走教”教师工作、生活两不误,解除“后顾之忧”,全力以赴做好教学工作。
2.确保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根据小学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划分,“走教”教师工作岗位宜以2学年为一个“走教”周期。在周期内,原则上不调动“走教”教师,以便他们“跟班”“循环”,确保教师、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以及教学质量的持续、扎实发展。
(二)建立以激励为主导的“管理机制”
“走教”教师在科学、合理的分工之后,实施积极的管理策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他们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这是实现教学质量稳定、有效发展的保障。
1.坚持任教学科专业化。传统以来小学教师一直是“一专多能”的,即在“主教”一个学科(如语文或数学)的同时,还应“兼教”其它学科课程(如思品、科学、美术等等)。而学校或上级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往往还要求教师“所任教学科都要有教案、有作业设计、布置与批改”,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相当的工作负担。
考虑“走教”教师“频繁走动”“巡回教学”的工作情况,学校要注意解决任教学科专业化问题。即:一是指分配“走教”教师负责任学的学科是教师所学的专业,以及评职称的学科;二是指“走教”教师负责教学一个学科,不在“兼教”其它学科课程。这样专职专任,既有利于避免他们因“专职不专任”儿带来的工作不便,又有利于确保教学质量。
2.实施制度化、科学化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要探索引入“走教”工作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策略,并使之制度化。本课题组认为,考核与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自评20%+同事互评20%+学生评价20%+领导评价40%”的模式进行。具体项目内容与标准如下:
3.实施奖励与惩罚。在考核与评价得出结果后,可以采用“四个挂钩”方式实施奖励或惩罚。
(1)与年度考核“优秀”等级挂钩。如考核与评价结果85分及以上,年度考核可以评为“优秀”;85分以下者,则取消评为“优秀”的资格。
(2)与“先进”荣誉称号挂钩。考核与评价结果85分及以上,可以获得年度“先进”荣誉称号;85分以下者,则取消获得年度“先进”荣誉称号的资格。
(3)与职称晋级挂钩。在职称竟评、竟聘过程中,优先考虑考核与评价结果为85分及以上的对象。考核与评价结果为59分及以下者,原则上不考虑其职称晋级问题。
(4)与年度绩效工资发放挂钩。如考核与评价结果按 “优”(85分-100分)、“良”(70分-84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59分及以下)四个等次,对应与学校绩效工资发放等级挂钩。
此外,还可以与学校选拔“骨干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党支部发展新党员等联系起来。
(三)建立以服务为前提的“保障机制”
由于“走教”教师“频繁走动”“巡回教学”,造成了他们生活不便与相对经济负担,因此要为他们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并且提供必要的学习与专业成长机会。
1.建立“走教”岗位津贴制度。学校要对“走教”教师发放 “午餐补贴”“住校生活补贴”“通讯联络费补贴”“交通工具补贴”等。综合补贴标准根据各地情况而定。
2.提供专业成长机会。乡镇中心小学区域内每学期至少集中研讨2次;支持“走教”教师 “走出去”,参加省市县教学研讨活动,以便他们交流经验、研讨问题、促进反思,不断实现专业成长。
3.中心小学为每位“走教”教师订一定量的专业杂志。
总之,学校实施教师“走教”,是在目前学科师资紧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改革性措施。它既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又必须引起我们冷静思考、采取研究、建章立制、深化管理,使之沿着积极、稳妥、科学、合理的道路迈进。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陶华坤.新教育学校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2007.
[3]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G471
A
1673-9884(2017)02-0121-03
2016-12-26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资助”课题成果(FZJJ20130601370)
陈寿宗,男,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