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淑玲
(建阳市第一中学,福建 建阳 354200)
课堂教学设问之四要求
方淑玲
(建阳市第一中学,福建 建阳 354200)
课堂教学巧设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问题设置得巧,往往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本文从依据目标设问、设问角度、组合问题的次序以及问题的表述这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设问技巧。
设问技巧;目标;要穴;组合;表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时刻都在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问题,而课堂教学的设问技巧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问题设置得巧,往往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激发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因此,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笔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堂教学的设问的四个要求。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清晰目标,为课堂设问导航?从整体上说,确定目标要紧紧依据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领悟教材所显示的编者意图,并研究和利用课后所提供的练习,用课程的观念、方式去设置课堂提问,切不可漫无目标地随意设问,处处设问。
借助“目标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师依据单元整体目标提出的,也可以是直指文本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笔者在执教《赤壁赋》时,在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后,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之理来表现自己的乐观人生态度的?请结合文本予以分析”,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让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即时批注,以点带面,自主探究,达到深入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人生感悟的教学目标。可见,依据目标设问,能让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最大限度、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在各自发表看法和见解中使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更趋完善,更趋规律,最终使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设问能促进教师对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思考,它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勤于研读,吃透教材,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关键处和精妙处,还要能适时捕捉课堂生成的有效信息,并从中提取问题。一般来说,课堂设问,一是要抓教学文本的关键处。如《荷塘月色》关键是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则可设问:作者情绪随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祝福》关键是特定环境中关键情节如何表现主人公的命运和性格,则可设问: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哪几次变故,她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透过作者对她眼睛的刻画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你认为她是怎样一个形象?从教材关键处入手设问,能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悟,达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心灵交流和契合,从而让学生享受到教材文本的文字魅力,老舍说:“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不来自字典词源找来的字汇词汇。我们的思想好,感情厚,就一定能教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体验到文本的文字魅力,就可触摸到文心,教学目标自然容易达到。二是要抓住教学文本的精妙处。教学文本的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抓住教材的精妙处设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能使“文”与“心”契合,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中“自”与“空”二字的妙处,再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常”与“独”的妙处。三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惑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问和质疑,要善于发现适时引导的契机,这既是教学的智慧,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从学生的疑惑处巧设问题,顺势引导,能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由此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思想,从一次又一次的体察感悟中,形成能力与习惯。如《孔雀东南飞》学生对文章开头写孔雀东南飞感到不解,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顺势设问“从全文来看,开头写孔雀东南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可以《诗经》为例点播,引导学生温习一下赋比兴手法;再如《祝福》学生对小说序幕部分繁写年关景象感到厌烦,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即时产生的课堂现象设问“序幕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产生怎样的效果?”并借此机会指导学生体会运用渲染手法的作用。课堂教学掌握了这些设问的要穴,能够精准定向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课堂设问,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心态等因素,这就要求设问要分层次,既有主干问题,又有相关的支流问题。设问时,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设问的逻辑性以及所设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要照顾到教学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认知类教学目标、技能类认知目标、情感价值观类认知目标,要处理好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将主问题与次问题进行巧妙组合,既关注到主干知识,又附带次要的知识,难易适度,以求能够通过学习达成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启动思维,积极学习,学有所得,而不能让基础差的学生成为陪读生。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鲁迅的文章一向以广博深邃著称,要讲的东西很多很多,处处有问题、处处有埋伏,但围绕“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的思想性格;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悲愤感情”的教学目标,同时关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设几个问题:①文中引陶潜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诗应该如何解释?是否同意课本中的注释?②找出文中精警的句段并体会其涵义。③体味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了”。④文中写刘和珍的微笑,一共写了几次?为何要这样反复?在这几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是次要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后两个问题是主要问题,有助于细致深入地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有利于阅读和思考的不断深化,从而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实现本课教学目标。从第③个问题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何要写作本文,看出其非常悲愤的心情,作者正是以悲愤的心情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针线细密,全文七个部分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第④个问题,一共写了五次刘和珍的微笑,这样反复写,一是纠正人们的偏见,包括作者自己,以为敢于反抗的女子,一定多多少少总有些桀骜不驯,二是写出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可爱,寄托了作者深深的哀悼之情,再一个是反驳了流言家的无耻谰言。同时顺便告诉学生“反复”这种修辞手法除了起强调作用,还会使语言琅琅上口、铿锵有力,使文章照应完整、关合自然。
课堂设问,问题的表述力求语言简明、通俗易懂,不在题意的理解上给学生设障碍,使学生听得明白,能在各自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顺利地进行思考和清晰地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如果片面地追求用词华丽或刻意标新立异,使问题含糊不清或兜圈子,那么,学生不仅听不懂问题,抓不住问题的要害,而且会出现不知所问、答非所问的局面。因此,问什么,怎么问,都要仔细推敲,表述时让意思确切到位。如学生在了解别里科夫死亡的真正原因之后,提出“作者对别里科夫的感情是什么?僧恶?同情?讽刺?”这个问题直接指向文章的主旨。有的学生认为是憎恶,因为别里科夫是一个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同情,因为他是一个受到沙皇专制统治制度毒化的受害者,还有的学生认为是讽刺,因为他的愚痴。最后学生讨论后都得出:作者对他的感情既是可憎可恶,也是可悲可怜。这样,围绕文本主旨设问,不兜圈子,直来直去,即使有难度的问题,如教师能简洁地设问,明确地表述问题,并辅以正面引导,学生只要跳一下,就能够摘到桃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教师只要提出来或稍加引导,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就行了,不必面面俱到、处处设问,更不必在课堂上把问题解答得干干净净,要留有余地,正如孟子所说的“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言,能者从之”,要留有韵味,余音袅袅。例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关于文中的《西江月》是褒是贬,教师可以不说,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钻研《红楼梦》,这样更有余味,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总之,课堂设问只有讲究技巧,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使学生乐思、爱学,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1]钱理群.语文阅读教学历史经验的两个基本总结[J].福建教育,2012(7).
[2]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
[3]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47.
(责任编辑:石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