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以开发闽南文化校本教材为例

2017-04-15 05:28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闽南校本

李 浅

(厦门市五显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以开发闽南文化校本教材为例

李 浅

(厦门市五显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传统的类似于现行语文教材编写样式的语文校本教材,已经满足不了“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需求。基于“立德树人”指导下的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要规避不足,内容上,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实践活动为主线;在统一规范内容外,留有开放性的自选内容;也要体现地方特色,符合校情、学情。形式上,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语文校本教材立体化。

语文校本教材;开发;闽南文化;语文核心素养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境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已有教材进行再加工,或根据校本课程的需要研发创造,从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材。[1]在“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下,笔者以为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应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一、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实践活动为主线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难以通过传统的教材讲授来获得提升,而应靠学生个体主动实践方能获得更好的提升。为此,笔者以为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实践活动为主线”。

例如,在开发《闽南文化》语文校本教材中关于“闽南风俗习惯”这一章节时,笔者除了链接部分资料供学生学习、借鉴以外,主要是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内容[2]来设计实践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比如“闽南风俗习惯”章节的实践任务如下:

任务一:请通过查找资料、深入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向同学们介绍一种闽南的风俗习惯。(这一设计主要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力求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表达、运用能力。)

任务二:细读同学们所介绍的闽南风俗习惯,你发现不同的风俗习惯之间有何异同,请试着举例说明。(这一设计主要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力求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任务三:根据不同风俗习惯的异同点比较,结合实地调查、访谈,你认为在闽南风俗习惯中哪些内容于当今社会发展有利,值得弘扬与传承;而又有哪些内容应该改进或摒弃。(这一设计主要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力求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任务四:重新修改任务一所介绍的内容,并与介绍相同风俗习惯的同学组成活动小组,然后综合各自内容,编辑一份简报,向大家介绍你所关注的闽南风俗习惯。(这一设计主要针对“文化传承与理解”,力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的作品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在以上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并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对闽南风俗习惯的认知相比原有的单一地以文字呈现的方式所获得的认识更为真切,也更为深入,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等语文学科素养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大幅度的提升。

二、应留有开放性的自主空间

地方文化语文校本教材应该充分体现教师开发教材的主体性,力求以开放性的编排思路打破课内与课外、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3]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也不能搞“垄断”,在开发统一、规范的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应有开放性的内容,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填充的空间。

例如,笔者在开发《闽南文化》语文校本教材中关于“闽南风流人物”章节内容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历史上公认的对闽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产生积极影响的人物外,也允许学生从当今社会中,挑选自己认为的“闽南风流人物”,并在介绍其生平、事迹、影响的同时,阐述自己之所以选择这一人物的理由。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当今闽南地区有代表性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先进人物为表率;也能让学生在关于“风流人物”选择标准的讨论过程中,端正“三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比如有一个学生先从《福布斯》公布的富豪榜里挑选当今的闽南“风流人物”,在与同学的交流之后,这位同学不再纯粹以拥有资产多寡作为遴选标准,而是不断加入诸如“慈善捐赠最多的”“负面新闻最少的”“声誉最好的”等遴选标准,然后从交集中选取他所认为的当今闽南“风流人物”。也有学生认为应该从历届“感动中国”“感动福建”等精神领袖中查找当今闽南“风流人物”。

当然,在这一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客观、全面了解相关人物的基础上,再加以评论,切忌片面地主观臆断,更不能走入厚此薄彼、人身攻击等误区。

三、应符合校情、学情需求

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理应关注地方特色。国家或地方的统编教材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各种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的,由于各地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特色各不相同,完全统一的国家、地方统编教材很难培养出能满足各地、各种不同需要的人才。[4]作为语文校本教材,尤其是像地域色彩浓厚的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语文校本教材,就更应该立足于本地的文化特色,从学生身边深入挖掘本地丰厚的自然、人文环境资源、文化资源,让学生充分领略本地文化风采,[5]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既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促成思维发展与提升,提高鉴赏与创造能力;又实现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例如,虽然笔者所开发的是“闽南文化校本教材”,但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笔者主要将所处的素有千年古郡之称的同安区作为选取素材的区域,尽量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闽南文化素材。这既体现校本特色,符合校情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开展实地参观、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满足学情需求。

当然,在以学生周边即当地区域文化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同时,也要适时地补充、引导学生关注周边区域类似的文化,以防止以偏概全,将闽南文化窄化、狭隘化。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本地关于“王爷”信仰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台湾地区“王爷”信仰,并加以比较,这样既能避免以偏概全,又能借此引导学生探究闽台文化的关联性以及民间信仰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等。

四、应让教材立体化

从目前所开发的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的形式上看,大部分的语文校本教材还是模仿现行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形式,这样的编写形式固然有学科知识系统性、选文经典性等优势,但在知识日新月异、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存在更新速度慢、内容偏少、表现形式单一等不足,这也就满足不了成长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年轻学生的需求。为此,作为“部编”或“统编”教材有益补充的语文校本教材,理应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束缚,构建立体化教材,以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网络流媒体等多样化的媒体资源表现形式,向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开放的学习资源及协作交流的平台。[2]让校本教材突破时空限制的张力,充实、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创新立体而非单一的教材编写形式。

例如,笔者在开发闽南文化校本教材中,除了开发纸质的教材外,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学校网站设计了一个与纸质教材框架结构一致的网页,然后将教师或学生搜集、创作的无法及时在教材中呈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学习材料不断地更新、储存在这个网页的相应栏目下,并在教材的每一章节的起始页面设计了一个二维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链接到相应栏目下的内容。实践证明,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呈现的学习材料,让语文校本教材从平面走向立体,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习的资源,相比原有单一教材形式更能满足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更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李汝中.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

[2]刘飞.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6(10).

[3]王洪志.地方文化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5).

[4]陈湘群.关于职高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5(7).

(责任编辑:刘火苟)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闽南校本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